峰峰矿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概况
抗日战争时期,峰峰矿区境内鼓山东侧的大部和鼓山西侧部分村庄沦为日本侵略者控制区。彭城、义井、王看与和村西部山区地带为抗日游击区。在敌占区内,日伪政权为了麻痹和奴化人民,采取强制和利诱手段开办学校,编印《新民课本》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据现有的史料显示,敌占区先后出现过8所成规模的小学,分别是:街儿庄小学,教员1人,学生27人;纸坊小学,教员1人,学生28人;本部(指日军指挥部所在地,在峰峰村南)小学校,教员2人,学生63人;辛寺庄小学,教员1人,学生39人;南台小学,教员1人,学生30人;泉头小学,教员1人,学生34人。1943年,日伪政权的磁县炭矿局在峰峰境内开办学校两所,一所在峰峰村西北,学生63人,教员2人;一所在峰峰村南,全收日籍儿童,学生14人,教员1人。
在抗日游击区,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坚持对敌斗争。一手抓抗日,一手抓教育,在有条件的乡村办起抗日小学。另外还办起适应战时的“一揽子”小学和巡回小学,课堂或在寺庙中,或在丛林问,或在山洞深沟内。教育以“发扬民族自尊自强精神,一切为了抗日救国,提高青少年和人民大众的民族觉悟和文化水平”为宗旨,教材由抗日政府编写。课程设置:初小有国语、算术、体育、音乐、图画;高小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等。课本内容突出“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反帝反封建和反奴化教育”。国语中讲抗战、宣传民族英烈、揭露日军侵略和汉奸卖国的罪行;算术,让学生联系支前运输、减租减息进行运算;历史讲民族英雄和抗日英雄业绩;地理讲祖国大好河山、物产和本地区的地理概况;音乐课教歌颂革命领袖、人民革命军队以及抗日救亡歌曲;体育课,以“捉汉奸”、“捉俘虏”、“打游击”等形式锻炼身体。在一些与敌占区交界的村庄,为了对付敌人的骚扰,学校师生以两手对付敌人。敌人来了,师生拿出《新民课本》、《百家姓》、《千字文》,敌人走了,再讲授革命课本。
游击区的学校教员一般由爱国心强的小知识分子担任。经当地推荐,报请抗日民主政府教育部门批准方可任教。学制“四二制”(即初小4年,高小2年),学生少的村庄设复式班。尽管处于艰苦的战争年代,由于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支持,使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教育办得很活跃。师生除上课外,还积极参加农民业余教育。师生到农民夜校识字班、冬学、民校,老师当大先生、学生当小先生帮助民众学文识字;同时还配合根据地的中心工作,拥军优属、编演文艺节目、宣传减租减息法令和抗日救国方针政策。学校的经费一般为民众筹资、政府补贴。学校组织学生开荒种地、种菜、打柴、割草、积肥,以补充学校经费开支和部分贫苦学生的学杂费。
据不完全统计,游击区抗日小学先后有30余所,规模较大的有王看小学、山底小学、宿凤小学等。
1945年秋,抗战胜利,民主政府在恢复各村镇学校的同时,于8、9月问在和村镇建立“武安县第十高级小学”(即今和村中心小学前身)。10月问建起彭城“磁县第三高级小学”(即今彭城小学前身)。县级设立了教育科,区(乡、镇)级设立了文教助理,各村设管教育的民教主任。乡村普遍开展起办夜校、识字班等学文化热潮。
- 河北峰峰春光中学简史
- 峰峰春光中学建于2000年,是峰峰矿区第一所全封闭、全寄宿,16轨制,48个教学班的侧重升学预备教育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