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当年羊渠河学校校园的土坯楼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葛发喜 发布时间:2014-09-26

        在羊渠河学校校园的西南角,曾经有一座简陋的二层土坯楼。它是上世纪70年代“工业学大庆”的产物。如今土坯楼已被夷为平地,修成了平整的篮球场。但当年的许多情景仍然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每当想到它,就会禁不住想起为它付出诸多心血的第一任老校长杨品卿,以及住在土坯楼上一群个性鲜明的老师们。
    “干打垒”筑起土坯楼
    1970年,羊渠河矿人口剧增,羊河矿学校与“红卫中学”(原矿中分校)合并后,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增设了初中部和高中部。学校的教职员工增至200余人;在校学生增加到3400余人。
    由于矿上拨给学校的资金有限,校园扩建工作捉襟见肘。在建完两座教学楼后,扩建资金已所剩无几。解决教师的住宿问题,使老校长杨品卿犯了愁。当时全国正在掀起“工业学大庆”的高潮。老校长打算学习大庆经验,自力更生,用“干打垒”办法为老师建一座二层宿舍楼。“干打垒”就是砌墙不用砖,直接用泥和麦秸夯筑起来的房子。建楼时,外墙用立砖砌起来,内墙全部使用“砖坯子”,形成外熟里生的“包袱皮儿”。楼板不用钢筋,用的是矿上废弃的旧钢丝绳。每间房子只有8平方米,中间是1米多的楼道。由于房子空间小,倒是蛮结实的。这样的建筑也只有老校长能想得出,既节约了资金,又解决了老师的住宿问题。
    土坯楼里的“光棍汉”房客
    小楼建成后,成为学校男教师的宿舍。他们大多是“红卫中学”(原矿中分校)调来的老师,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很多还是来自大城市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上世纪50和60年代,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怀着一片赤诚之心,为了支援国家重点工业建设,来到峰峰矿务局投身矿山教育。房子虽然简陋,但每人一间,倒也方便自在。那时,他们有的还没结婚成家,有的是两地分居,于是大家戏称他们是“光棍汉部队”。
    樊天奇老师住在小楼的二层1号,是光棍汉里年龄较大的一位。他消瘦的脸庞,戴一副高度近视的大眼镜,经常穿一身古板的中山装,最有特色的是他的头发,大偏分,梳得又光又亮。他闲时喜欢下象棋,晒太阳,或在树荫下纳凉。回想起来,那时他大约有40来岁,却还是“光棍”一条。据听说,他来自福州,当年来峰峰这小地方时,被女朋友抛弃。自此,不能在他面前谈女人。有热心人为他介绍女朋友,他便说:“干啥?拿我寻开心?去、去、去!”一副恼羞成怒的样子。他很恋旧,有人发现他时不时地拿出当年女友的信,重温一下昔日的恋情。他十分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假日里还常去逛逛。有一次,他星期6乘夜车到北京,洗了澡,理了发,星期天又乘夜车返回,星期1早上竟能照常给学生们上课。
    小楼二层8号的余幼轩老师,来自南京,年轻、潇洒,穿衣服讲究笔挺,裤线绷儿直,皮鞋瓦儿亮。他虽是数学老师,却酷爱体育运动,特别是体操。校园内经常可以看见他身穿运动服,活动在垫子、鞍马、单杠、双杠上的身影。他那潇洒的动作,优美的姿态,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峰峰人大开眼界,羡慕不已。余老师已婚,妻子在南京,两人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同事们戏称他是“假光棍汉”。余老师是个热心肠,每当妻子来峰探亲,他便兴奋不已,热情邀我们到他的宿舍去做客,拿出南京的特产招待我们。学校放假时,我们也时常让余老师帮着买些大城市时髦的衣服。
    凌谨老师来自首都北京,住在小楼一层13号。他1.8米的个头,人很帅气,年轻有为,却屡遭不幸。凌老师虽是数学老师,却擅长绘画,因而教几何画图形从来不用圆规和尺子,唰的一笔,就是一个标准的圆。学校的宣传画、标语,也大都出自凌老师的笔下。因而,大家都夸他有材料。由于家在北京,29岁时在峰峰找了一个北京老乡为妻,但不幸的是,不久妻子调回北京,由于两地生活而离异。于是,凌老师又和大家一样,过着“光棍汉”式的生活。大家称他是“摘帽光棍”。
    小楼“房客”还很多,他们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风流倜傥,有的朴素邋遢;性格习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那就是支援国家重点工业建设,扎根煤矿,献身教育。他们远离繁华的大城市,远离自己的亲人,不能侍奉双亲,不能尽孝床前。为了学校,他们可能愧对父母,愧对家庭,愧对儿女,但是他们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们的精心培养下,羊渠河学校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如索金梅同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现成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党委书记;赵维江同学毕业后考入河北师范学院,现为暨南大学研究生导师;路兴国同学现为扬州大学校长;王志勇同学现为邯郸职业学院院长;李耀军同学现为南京钢铁研究所总工程师。
    当年住在土坯楼的老师们现在大多已退休,有的已离开了人世。但是,他们在艰苦岁月,历经磨难为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他们执著的精神,他们的音容笑貌,像一幅永恒的照片留在我们心中。
    学生们下午放学后,也参加到搬运行列中,量力而行,需抬则抬,能搬则搬。就这样,硬是把拆下来的的几万块砖,以及梁檩木什全部运到西校。这年春天,教师们日复一日,放弃了节假日休息,在暑假里又亲自动手盖起了两个教室和几间办公室。之后老师们又一起动手,从村东河道里,拣来鹅卵石,铺了150平方米的通道。
    为了学习胡村学校教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校园精神,学区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这真是:二十世纪七一春,师生建校显激情。镐钎声起天未亮,车轮飞转夜已深。拆去旧庙新校起,拣来卵石道铺成。洒下汗水建功业,铸就精神励后人。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