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仁义村学校“队校一体”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高保兴 发布时间:2014-09-28

    上世纪70年代时,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盛行勤工俭学,我所在的学校——仁义村学校实行“队校一体”。“队校一体”经验,经过层层推荐最终走到了“天尖儿”——受到国家教育部的肯定和周荣鑫部长的表扬,并在全国推广。说起来这应该是值得我们自豪骄傲的事。“队校一体”经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滋生出来的“办学模式”,虽然它早已销声匿迹30余年了,但在我们这批学生心底却记忆犹新。回忆那段既伤感遗憾又令人难忘的历史,从中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史为镜,以事为鉴。
    1946年,当时隶属磁县六区(路村营区公所)的仁义小学就成立了,校址设在东沟西坡的石窑中。上世纪60年代,生产队新建里南沟两条半石窑洞做校舍,不久又在村北西坡岗上建校舍5间,自此有南北上下学校之分。1971年,四、五、六年级合并组成初中班。1974年后学校瓦房大院落成,北涧沟、南大峪等村21名学生来村走读,村里又办起高中班。1976年7月高中班撤销,恢复小学建制。
    1971年,我读初中3年间,学校勤工俭学方式和渠道是因地制宜、多种多样的,但还是坚持“以学为主”的方针。无论是上山割白草、捉蝎子、刨药材,还是翻山越岭到满野坡寻找残存的铁矿石、刨碱子、挖三节土,或是到工人村西南沟边砖窑去背土坯装窑,主要还是利用寒暑假期、星期天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学业从不曾耽搁过。正常的教学秩序还能维持,勤工俭学的收入也相当可观,一年下来大概上万元。学生参加劳动也有一定的补助,尽管提取比例很小,但是在出力记工分、年底算账倒拿钱的“高产穷队”的那个特殊年代,大人小孩都感觉是美滋滋的事儿。公共积累的钱财主要有常驻“贫管会”的两位代表负责管理使用。辛勤汗水换来了“队校一体”的十大成果:
    1、学校特设小农场30余亩,作为学农务农的实验基地。从种到收全由教职学员和两位老农负责。粮食全部无偿奉献给生产队归集体所有。
    2、开辟林场10余亩,精心种植柏树,绿化荒山。我们在老怀山主峰(古称神麇山)黑石岭下斩圪针、垒石堰,开出一层层梯田。然后用镢头、铁锨深翻,把土过筛子,捡出石头瓦块,再刨坑浇水,种上小柏树。时值今日30年已过,这片柏树林郁郁葱葱,都长成对把粗细了。
    3、修建盘山渠2000余米,引水上山,灌溉农田。大峪公社集中所辖8个村村民沿老怀山半山腰修建了一条长达15里的大型水利工程“胜利渠”。我们学生修建的是和胜利渠相连接的“毛细渠”,从里南沟机井扬水可联网成片,浇灌近千亩粮田。
    4、办起养猪场一座,生猪最高存栏40余头。既增加了生产队副业收入,又沤制了成千上百吨的优质农家肥料。取得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受到本村百姓交口称赞。
    5、年年义务割饲草几十万斤。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几乎年年义务为生产队割饲草,供应着几十头黄牛和十几头驴骡吃用。省了生产队不少整劳力的劲儿。
    6、农忙时支援“三秋”、“三夏”。义务帮助生产队收割打晒、拾麦穗、背秸秆儿、担谷子等。秋后还要上山帮助捋麻子、摘椒子(花椒)。农谚有:“犁刨耩种、扬场放磙”8样技术活儿,我们几乎样样都要学,是活儿都要干,所以家事基本功很扎实。
    7、土法上马学烧砖盖校舍。大概是1972年,“贫管校”主任从永年招来两名大师傅和几名脱坯和泥的小匠,在西山根儿南堰头沟边建起一座土砖窑。天长时放学后、礼拜天或放假时,学校集中全体学生都到砖窑背土坯学装窑。汗水和鲜血没有白流,我们共计烧出蓝砖50多万块,盖新校舍、办公室、大会堂30多间。
    8、刨瓷土,搞副业,以工养学、以工养农、以工养身、以工养家。打初中开始,我们像小树一样长大,成为英俊少年。我们开展勤工俭学主要是刨碱子、缸土、三节土、子母节等耐火原料,销往“瓷都”彭城及周边陶瓷厂、特种耐火材料厂。其次就是捡铁石、割白草、捉蝎子、刨药材。据当时贫管校主任说:“那时每年能收入两万来块钱,这可是个天文数字!”这些收入除建校、修篮球场外,还解决了学生生活费、学杂费、书本费。其间学校还为我们做过一身“校服”。
    9、办戏班儿,成立学校文艺队儿。上高中时,学区调来北涧沟杨爱廷做音乐教师,他不仅吹拉弹唱、能歌善舞,还会当编节目排、导演。他来不久,学校很快买了一套锣鼓、五把胡子、两把琴和横笛,文艺队正式组建起来。排演了豫剧现代剧目《送镰》、古装戏《十五贯》。先后到东西北涧沟、南北大峪村、公社大院、区工人俱乐部巡回演出,曾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0、学校办起展览馆。区里抽调撰写材料、摄像、拍照、绘画制版的专业人员协助学校建起展览馆,设四个版块儿,主要内容是“队校一体”典型人物和事例。其中,我是学习马列、毛著的先进代
表,我在一间老师办公桌前看书学习的照片放大到12寸,粘贴在南墙第3块展板上。从学校选拔了4名普通话说得好一点儿的做讲解员,前后接待过10数次参观者,直到快高中毕业。
    仁义学校勤工俭学的做法,引起了上级部门领导的重视,区文教局派来两名干部采访办学经验,总结概括为“队校一体”。所谓“队校一体”,就是生产队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办学模式。其基本经验是:对方有难,互相支持;勤工俭学,齐心协力;学用结合,目标一致。这条经验很快被宣传推广。那是学校最红火的日子,隔三差五,几乎整天都有前来参观取经的队伍。起初是本公社各村学校,后来是本区、本市、本省的参观团,再后来声势越来越大,山东也过来凑热闹,新疆参观团还带着翻译前来取经。南大场成了停车场,各色各样的轿车停了一大片。学校四周,校前门外,红、蓝、黄彩旗迎风飘舞,有时大院里还盘火支灶坐大锅,烧绿豆汤让客人饮用、消暑。
    刚升高三时,“队校一体”的热浪正在顶尖和兴头上。管理学校主任和区、市教育局长到省里开会,拿回一面长宽高大的紫红色平绒锦旗。据说是教育部颁发、省领导代收的。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村支书宣读教育部文件,周荣鑫部长在讲话稿里直朗朗地表扬了河北省峰峰矿区仁义学校“队校一体”办学新模式。之后,我还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过详细介绍“队校一体”的经验材料。也就是从这儿开始,我们的身子开始飘了起来,脚沾不住土地儿了。学校干脆停课,先后分成缝纫组、机修组、机电组、翻砂组、饲养组,分别到公社修配厂、十四中、石桥养猪场学工、学农、学养、学缠电机。1976年7月份之前,学生基本没有返校学习,稀里糊涂领了高中毕业证就到广阔天地开始“修地球”了。1977年恢复高考,全班有10多人参加大中专考试,结果,竞无一人考中。“队校一体”也随之销声匿迹,无人再提。
    辉煌已是昔日,今朝别有天地。成败功过得失,任由后人评说。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