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槐奇缘—古镇彭城新华小学院内的百年古槐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孙永庆 王存生 许学明 发布时间:2014-10-04

    古镇彭城新华小学院内,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槐。70年前,这棵槐树有幸与共和国开国将领陈赓结下奇缘。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曾在此树下小憩,受到当地窑工的欢迎。
    “乱石山中高士卧,茂林深处英雄来。”这是原越南领袖胡志明在与陈赓喜逢之际写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这位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将军由衷钦佩。谁也想不到这位出生人死、南征北战的将军,当年在彭城居然意外留下了“槐荫树下英雄来”的动人传说。
    1938年5月末,磁县观台日军欲袭击彭城。陈赓部队当时驻守在彭城西部山区,闻讯后率部进驻彭城,并令游击四支队进入苏村,对漳河警戒。5月31日凌晨,接到值班战士有敌情的报告后,陈赓立即命令七七二团一营正面迎敌,一面命令先遣支队占领了纸坊村南北两山高地(即元宝山和老爷山),一面调集七七二团两个步兵营向一营靠拢,形成了包围圈。
    日军进至彭城西街口(富田村一带),突然遭到七七二团一营的猛烈阻击,日军认为遇上了少数留守武装的抵抗,遂以扇形向彭城发动进攻。七七二团一营为诱敌深入,把敌引入镇内,战士们凭借屋顶、门洞、街巷杀伤敌人,随之日军炮击镇区。此时,埋伏在东边山地的战士扑向敌人,杀声、喊声、炮声响成一片,杀得敌人晕头转向,乱作一团。镇内八路军冲向敌人展开肉搏战,冲锋号响起,七七二团两个营从左右两翼包抄过来。日军不敢恋战,仓惶向镇外撤退,当退到彭城镇西南黄土岗时,又遭八路军伏兵堵截,日军丢盔弃甲,弃尸南逃,行至莲花山又遭到八路军追杀,残部逃向观台。
    彭城一战,从凌晨一直打到黄昏,歼灭日军200余人,缴获枪支、马匹等战利品。这一场战斗史称“彭城大捷”,也称“黄土岗大战”。
    战斗过后,陈赓牵着马徒步在素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古瓷都游览,行至古槐下,此时天气晴朗,骄阳似火,陈赓看到古槐西侧两条窑洞进出的老幼窑工忙碌的身影,倍感亲切,便驻足古槐下,拴马休息。
    窑场的窑工们,看到八路军到来,又得知坐在树下的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将军,便纷纷前来围观。窑工们拿出最好的瓷碗,盛上白开水,招待将军。美观大方的蓝花碗,亲亲热热的彭城人,将军高兴得扬眉舒眼。陈赓敞开上衣一手端着碗,一手扶着古槐,凝视着千年古镇上衣衫褴褛的老幼窑工,感慨道:“等咱们打跑了日本鬼子,建立起新中国,一定要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有饭吃,有衣穿。”一位年长的窑工说:“俺早盼着老八路打回来了,这才是咱们自己的队伍啊!”将军拉住两个小童工的手说:“等胜利了,还要在这棵古槐树的旁边建学校、盖教室,让你们这些苦孩子丢掉泥巴,背上书包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童工们高兴得流眼泪,老窑工激动得揉眼窝,将军喝了两碗彭城水,情意深深地告别了众人。窑工们送着将军,走了一程又一程。
    1955年9月27日陈庚被授予“大将”军衔,在庆祝宴会上,将军看到中国彭城专供的陶瓷,想起10几年前“彭城大捷”后在古槐下休息喝水的情景,感慨说:“彭城人亲水也甜啊……”。
    时隔50多年后,1991年,新华小学迁到了当年将军拴马小憩的古槐下,与将军有着奇缘的古槐树,也成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70年过去了,枝繁叶茂、绿荫如伞的古槐依旧诉说着将军的故事。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