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教育历史述略(黄耀辉 、刘文斌)
峰峰矿区地处河北省邯郸市南端。公元1950年5月建区。区域面积353平方公里,城乡人口50.2万。东、南、西南与磁县毗邻;北、西北与武安市接壤。本区辖9个镇,148个村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9镇分别是:临水镇、彭城镇、峰峰镇、和村镇、义井镇、大峪镇、界城镇、大社镇、新坡镇。1950年之前,和村、大社(部分)两镇属武安;其他7个镇属磁县。区政府驻地在中心城区新市区(临水镇境内)滏阳东路23号。
至2007年,全区有城乡中小学校6l所,其中,完全小学35所,初中学校12所,普通高中学校3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技术教育中心1所,教师进修学校 1所;在校生总数为61828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1053人,初中在校生18387人,小学在校生32388人。有幼儿园63所,在园幼儿 10946人。有9个教育管理区(也称学区),即临水教育管理区、彭城教育管理区、峰峰教育管理区、和村教育管理区、义井教育管理区、大峪教育管理区、界城教育管理区、大社教育管理区和新坡教育管理区。全区有教职员工7741人,其中,离退休2065人,在职 5676人,在职专任教师5196人。区教育局机关在新市区黑龙洞路 1号。
峰峰矿区虽然建区时间不长,但历史沿革比较复杂,行政区域涉及原磁县、武安两地,境内又有峰峰矿务局(现峰峰集团)、邯郸矿务局(现邯郸矿业集团)、邯郸陶瓷公司等众多的省、市大、中型国营企业。这样的历史背景就有了独特的教育概貌。从古代、近代来说,它既能显示磁县的一些教育情形,也可展现武安的一些教育踪迹;从现代来说,地方和企业的教育事业在20世纪50年代是彩纷呈,这在邯郸市19个县(市、区)中是绝无仅有的。
峰峰境内的教育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元代皇庆元年(公年 1312年),临水镇已有“庙学”(即设在孔庙的学校)。唐、宋历朝各路、州、府、县都建有孔庙,官方在孔庙例设学师教授生徒、育才养士。元朝援前朝旧例,仍设庙学。临水镇从魏、晋至宋曾为临水县 (昭义县、昭德县)建制,建有孔庙,所以有庙学延续。
明代“社学”出现。社学是当时的“里”(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开设的学校,经费由“里”集资或由乡绅富户筹集,请师授徒。据《磁县志》载,明成化年问,各乡、坊、镇俱建社学。峰峰境内当时也应有社学出现,但具体情况已无史料考证。
至清代,“社学”改称“义学”。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66年),彭城镇设义学l所。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和村镇设义学l 所。至清道光年问,义学渐多,大的村庄独办,小的村庄几个村合办。学校一般设在寺庙内。经费一是由民众筹集,再就是以庙产充作。
与“社学”或“义学”并存的还有一种民间教育形式是“私塾”。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科举制度废除,推广“新学”,设立“学堂”,义学和私塾渐被学堂替代,教育内容由传统的尊孔读经、八股学问逐步转向现代文化与自然科学。
在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之中,据史料记载,峰峰境内出现过两个进士:崔玄亮和李以唐。
崔玄亮,字晦叔(公元767年一833年),唐代磁州昭义县临水 (今本区I临水镇人)。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795年)进士。l官至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谏议大夫等职,终年66岁。
李以唐,字伯尧(约公元1547年~1603年),明代武安县和村镇和村村(今本区和村镇和村村)人。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 进士。初任山东省金乡县县令,后升任监察御史,卒于任内,终年 56岁。
民国政府建立后,办学堂之风日盛。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
- 河北峰峰春光中学简史
- 峰峰春光中学建于2000年,是峰峰矿区第一所全封闭、全寄宿,16轨制,48个教学班的侧重升学预备教育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