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峰峰三中” 作者者曾任春晖中学政教处主任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赵福旺 发布时间:2014-09-13

           报到那一天    1956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来到峰峰矿区教育科,拿到派遣证后,准备去“峰峰三中”报到。我问派遣人:“学校在哪里?”他说,你顺着往北的大路走10几里,到峰峰村附近再问吧。时值大伏天,我身背行李,步行十几里,好不容易来到峰峰矿务局第一招待所的十字路口,逢人便问:“三中在哪里?”人人都说不知道。眼看天快黑了,我着了慌,于是,凡有人的单位,我是见门就进。先进去的是现在的峰峰矿务局小学,人家说不知道“三中”在哪儿。调头我又走进峰峰矿务局门诊部(现在的峰峰集团第二医院),一看不对头,这里不像学校的样子。出来后就闷坐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从西山方向过来一个人,继续向他询问校址。他说,在西山边新盖了两排房子,不知做啥哩。顺着那人指点的方向,我终于找到了“峰峰三中”。当时临时负责建筑的姚亮彩接待了我,让我住进了一间少门无窗的屋子里。
    就这样,我在峰峰安了家。
    其乐融融
    “三中”学校位于鼓山脚下,西高东低,坑洼不平,枯草遍地。新建的教室、教工宿舍,远远望去,只能看到屋顶。宿舍后面分布有几个坟头儿,一到夜晚,群狼而至,令人毛骨悚然。1956年9月初,教职工陆续来到,有15人之多。第一次举行开学典礼大会时,全校师生200多人在半个球场大的平地上,每人拔一小片草席地而坐,高高的土堆上放了1个讲台桌,教导处副主任讲了10几分钟的话,开学典礼就结束了。当时,学校有26间房,每个职工1间,因为人少基本上没有开过大会,有事就在吃饭时围着饭桌说一说。没有篮球场,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动手修建。闲暇时年轻人赛场球,却也其乐融融。记得有~次,孙英魁校长和一位老师打赌吃水饺,俩人的肚皮都撑得鼓鼓的,上气不接下气,只好到峰峰矿务局澡堂,在水池子里足足泡了两个多钟头。炊事员王怀俭师傅的手艺特高,每天午餐都不重样。尤其是他做的虾米白菜汤,非常让人喜欢。至今一些老同志在一块谈起时,还赞不绝口。
    学校大发展
    1959年,在校学生已达800多人。1960年,学校招了1个高中班和1个师范班。1962年,学校设立分校,先是在新市区,后迁到峰峰矿务局泉头矿。这时学校总人数达1400多人,已超过峰峰一中和二中。当时,校领导曾有个大胆的设想:学校要发展成为一个完全中学,初中18个班,高中18个班;学校要分成两个区,东边为生活区,西边为教学区……这个时期,学校的基本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一般中学望尘莫及的。以前,师生厨房只有3间小平房,开饭时,好几百人挤在大席棚下就餐,不避风寒,下雨上面直漏水。学生没有专门的宿舍,一部分在二矿小学借宿,一部分住在学校的库房里,库房破旧不堪。学校没有礼堂,露天开大会。这时,学校已划归峰峰矿务局,改名为峰峰矿务局中学。为了扩建学校,峰峰局进行了大量投资。学校也旧貌换新颜。新食堂有宽敞的操作间和餐厅,宿舍楼可供200多名学生和大部分教师住宿。新建大礼堂有1000多平方米。综合3层楼可供16个班学生上课和全体老师办公。更可喜的是,教师们有了自己的家属院,新建砖拱顶房6排50余间,所有的教师都有了住房。后来,教室、宿舍楼、综合楼都通上了暖气。
    (作者曾任春晖中学政教处主任)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