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峰峰一中”学习生活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蔺玉堂 发布时间:2014-09-1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已经63岁。今年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回忆这60多年的人生经历,最难忘的还是在高中和大学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在峰峰一中读高中的3年时间。
    每当和同事谈起往事,我总自嘲地说自己是“破落才子”出身。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峰峰一中在我当时幼小的心灵中,是峰峰矿区的高等学府,是当时每个小学生非常向往的地方,不亚于当今的高中生向往清华、北大,留学生向往哈佛、剑桥。我是1955年从磁县固义高小毕业,报考峰峰一中落榜的,后在彭城民办中学(十五中前身)上了3年初中,1960年考入峰峰一中高- 12班。当时的高中每个年级4个班,我们年级为9至12班,是第三届高中班。当年12班的学生在全年级年龄较小,单纯、幼稚,但学习刻苦认真。1963年我以较好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5年。
    峰峰一中3年的学习生活,在我一生中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虽然已经过去45年了,但老师和同学们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吕玉梅老师、周德成老师先后担任我们的班主任,高荆昆老师教语文,吕玉梅、王淑敏老师先后教数学,王志圣老师教物理,周德成老师教化学,刘仪老师教历史,王文志老师教俄语,李铭堂老师教体育。当时的峰峰一中全称是“河北峰峰第一中学”,是全省的重点中学,学习环境幽雅,教学秩序良好,学生全部住校,学习风气很浓。被誉为滏阳河畔的明珠,峰峰矿区的宝塔。当时的校园建筑是花园式布局,一条水渠横穿校园南北,渠边柳树成荫,鲜花盛开,甬道两边和教室周围种满了桃、杏、梨、苹果等各种果树。坐在教室或迈步校园,春天到处是花香,夏秋到处是果香,至今回忆起来还有些心旷神怡。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一中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他们诲人不倦,百问不烦的教学态度至今记忆犹新。教语文的高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不怕学生问,就怕学生不问,他教古典文学课时总是鼓励同学们提问。李铭堂老师在体育课上一个动作反复耐心地教我们,直到合格为止。王志圣老师、周德成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做物理、化学实验,王文志老师一遍又一遍教我们俄语卷舌音……他们的工作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塑造着我们。我在高二年级时是语文课代表,高三年级是学习委员。当时的教导主任李书凡老师是一位女教师,对我们4个学习委员抓得很紧,经常召集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领导和老师经常给我们讲,高中是打基础的阶段,要求每个同学要全面发展,不要偏科。学习委员~般是各课学习成绩较好的。记得那时学校开展单科竞赛,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每个学生可以报两课。我是学习委员,为了带头,每科都参加。作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参加竞赛,虽然从没有得过第一,但都在前五名。前五名奖品一般是一个笔记本或普通钢笔。那时学生一天学习时间很长,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天一亮就进教室,晚上很晚才回宿舍。正是由于各科比较均衡,我高考总分较高,在当时全国不到10  录取率的激烈竞争中,考取南开大学中文系,是峰峰一中历届毕业生第一个考入全国重点大学文科的学生。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事业打基础的阶段,如果没有峰峰一中对我高中阶段的培养教育,就不可能考入南开大学,也不可能从事后来的工作。当时的峰峰一中,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无论教学多紧张,每周都有劳动课,参加校园内果树和蔬菜的浇水施肥,或参加农村集体生产劳动。记得有一年秋天到张家楼村生产队的秋收种麦,由于生产队畜力不足,我们男同学拉犁耕地、拉耧播种,颇有点儿“当牛做马”的感觉。但我却至今不悔,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养成了终身节约粮食的好习惯。那时由于政治气候的影响,老师周末可以去跳舞,却不准学生学跳舞,说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当时全国都是一样,以至于到了大学,有一年元旦,要和越南留学生联欢,我们年级没有一个会跳舞的,只好从高年级借男女同学。记得高中一年级时,有一次几个男同学剃光了头,全年级紧急集合批评说是风气不正,因为全国正在反对苏联修正主义,而当时的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正是个光头,吓得同学们再也不敢剃光头。这些事现在看起来是个笑话,但在当时却是严肃认真的,却也培养了我们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事情所以记忆犹新,表明对母校的深刻印象和怀念。我常对孩子和年轻人讲,做人首先要学会感恩,首先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学校的培养教育之恩。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峰峰一中对我的培养教育,使我终身难忘。我的一生经历很简单,1968年大学毕业后在武安县委工作了6年,在河北科委工作3年,1978年调光明日报社河北记者站工作了29年,在光明日报社先后发表几千篇各类稿件从没有出现过差错,得益于老师的培养教育。峰峰一中给我的也是我一生坚持的“认认真真读书,兢兢业业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从一中毕业40多年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大半生,就连在文化大革命南开大学两派红卫兵打得一塌糊涂,我虽然从形式上参加了红卫兵组织,却一头钻进了图书馆通读了马克思和列宁全集,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虽然改革开放初期曾帮助一中引进技术办起了涂料厂,但总感到这一生对母校的直接贡献太少,但愿在退休之后能为母校的建设再尽绵薄之力。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