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泥团寓深意——峰峰第三小学陶艺课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李 科 马玉芹 贾军红 董景霞 发布时间:2014-09-11

    2002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峰峰第三小学的领导班子经过认真考察调研,决定在特色办学上寻求突破——开设陶艺课,延续千年窑火,把传统的磁州窑艺术发扬光大,让优秀的地方文化薪火相传。
    作为一项新课程,要把其引入课堂,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既要有这方面的师资和教材,又要有教室和设备。硬件上还不存在多大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解决师资和教材问题。校长亲自带上美术组的两名教师,多次到磁州窑盐店遗址拜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立忠,求教开设此课程的方法以及各项工艺的制作流程。学校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刘立忠,刘老答应为学校免费培训师资并帮助编选教材。
    培训期间正赶上暑假,美术组的两位教师不顾酷暑炎热,从早到晚,虚心向刘志和等老师傅等学习陶瓷制作的工艺和流程,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掌握了初步的制作方法,赶制出制作工具,为课程的开设打下了基础。
    对孩子们来说,陶艺就是玩泥巴。玩泥巴,对孩子来说,可以是乐此不彼,有极高的兴致。老师给同学们营造了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在陶艺室的墙壁上悬挂了各种有关陶瓷艺术的壁画,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陶瓷历史文化;在作坊的壁橱里,摆设着由学校员工捐献的工艺品,供学生们观赏。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约6至9人。借鉴手工作坊的布置,设立9个制作平台,由老师指导学生操作使用,学生制成的作品,由学校集中挑选后,送往陶瓷厂进行烧制,成品出来,摆放到展厅,供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新增的陶艺课时从每周的美术课中抽取一节,依据各年级段的特点进行教学。低年级以感受和体验泥性为主,先进行泥巴真听话:印手印、树叶、鞋底、麻绳等自然纹理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对陶艺的兴趣,然后通过揉、捏、搓、团、压等技法,来塑造动物、面点、花饰等,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中年级则以抽象的设计和色彩装饰教学为主。高年级则以盘条造型、泥板塑形、肌理制作为主,初步体验感受拉坯成型的方法和制作上色等,使学生有一双会欣赏的眼,会制作的手,会思考的脑,增强掌握和运用泥性的能力。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校又成立了课外活动小组,小组由各年级喜爱陶艺的学生组成,每周二、周四下午第2节课后,由指导教师负责兴趣小组的活动,重在提高。学生们看着自己制作出的精美作品,小脸上都洋溢出了幸福的微笑。
    苦苦的追求,不懈的探索,使得三小在特色教学上崭露头角。2004年的河北省课程改革研讨会在矿区召开期间,会议组织者专程到校进行参观,学校向与会者介绍了创办陶艺课的过程,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在矿区组织的科技艺术节作品展上,学校的陶艺作品连续3年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参加的“磁州窑一日”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小学开设陶艺课,既弘扬了磁州窑地方文化,又填补了学校课程的空白。它不仅符合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还培养了孩子们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孩子们的审美观、成就感。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