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矿区彭城小学的特色课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王志芳 马晓燕 张 涛 发布时间:2014-09-05

    彭城小学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相继开设了武术、围棋、陶艺三门特色课,使学生充分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武术训练课
    1984年,彭城小学成立武术队,由柴运河老师带队训练。旨在发扬传统武术文化,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敏捷等优良性格。
    建队初期,困难重重。没有正规的训练场地,只能在露天的土地上训练;没有武术服装,只好穿些宽大点的衣服;没有现成的武术教材,柴老师自己编写教材;没有武术器械,师生或亲自动手制作或凑钱来买。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训练,每天早上6点到7点半,下午5点到6点半,休息日全天训练。

    训练从最基本的站桩开始,由于队员们没有基本功,一个动作一站就是半个小时,一个个累得腰酸背痛,叫苦连天,几天下来,有的甚至想离开武术队。柴老师及时给他们讲道理:武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从最基本的做起,持之以恒,磨炼自己的意志。他告诉队员练习武术就要不怕苦,不怕累。没有深厚的基本功,练习武术就只是花架子,学不到武术精髓,更不要说强身健体,报效祖国了。为了让队员们树立信心,他还示范表演了刀、枪、剑、棍等武术套路,让队员们大开了眼界。并且挑出20多名队员同时和自己交手,结果大家使出了全身的本事,可是连柴老师的边都没挨着。大家服气了。从这以后,再也没有队员叫苦,更没有队员说要离队了。
    在柴老师的精心教导、严格训练之下,队员们十年磨炼,终成气候。1998年,邯郸市中小学武术比赛在彭城小学举行,省、市有关领导亲自为开幕式剪彩,并对彭城小学武术队给予高度评价。
    “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柴老师在带队的过程中始终把“教武育人”渗透到武术训练全过程中,教导队员们要武德兼修。有一次,两个队员因一件小事大打出手。柴老师知道后,没有立即批评他们,而是问他们为什么参加武术队,为什么练武,他们低头不语。柴老师告诉他们,练武目的有三:一是提高素质,健体防身;二是锻炼意志,培养品德;三是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像你们这样,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强好胜,互不相让,把学到的功夫用于兄弟队员之间互相伤害,这是违背武德精神的,是对武术的一种践踏。两位队员低下了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队员们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打斗事件。
    2005年,柴运河老师调离了彭城小学,王学兵老师接手武术队。2007年,王老师又调离了,由栗保生老师接着带武术队。不管哪位老师带队,对学生也是既疼爱又严格。师生们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坚持常年不断。老师们一招一式地教,队员们一招一式地学,教得认真,学得勤恳。队员们进步很快,出拳动作敏捷,虎虎生风。其中有一名队员身轻如燕,一跃能跳2米多高,被大家称作“燕子小李三”。
    2006年和2007年,在带队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彭城小学武术队在全区体育节武术比赛中获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武术队队员在邯郸市和峰峰矿区组织的各种武术单项比赛中也是频频获奖,其中,获得个人单项奖较多的有柴勇、张海霞等。
    如今武术教育已成为彭城小学的特色教育,是彭城小学的一个教育亮点。每当学校组织运动会,庆六一或迎元旦等大型活动时,都少不了武术队的表演。他们动作协调,每次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华武术精神也在同学们的招式中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围棋启智课
    彭城小学开展围棋培训活动,数年坚持,硕果累累,已形成了一个亮点。这要从王明老师说起。他非常喜爱围棋,多次参加比赛,是业余二段选手。当他看到许多学校把特色教育纳入地方课程时,就大胆设想,能不能把围棋引进课堂呢?结合本校的实际,既体现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又明确特色立校的教育宗旨。他把这一想法向学校领导汇报后,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从2006年11月开始,学校将围棋追加为一门课程。决定先在三年级1班做试点,每周开设两个课时,待取得一定经验之后面向全校推广,以期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

123.jpg
    围棋实验班成立之初,有些家长十分不解,找到学校领导提出质疑。学校领导耐心地给解释说,围棋是一项智力活动,有利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更能培养孩子们冷静、坚韧、持之以恒的精神。随着棋力的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思考力和记忆力也随棋力而成长。通过学棋使儿童的智力得到开发,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直至体会到围棋中“和”的境界,对他们将来从事各种工作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请让孩子们先试一试,咱们看看效果如何,好吗?家长们半信半疑离开学校后,更坚定了校领导和王明老师的决心:必须把围棋课上好,而且一定要达到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一开始,学校没有专用的围棋教室,王老师只能拿一块很大的教学用的围棋板到普通教室里上课。学生们也只是听老师讲,看老师摆,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看到孩子们学习围棋的兴趣很高,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学活动受到一定制约,学校领导想方设法为围棋课程提供一切便利。学校专门腾出一间教室,重新装饰一新。然后积极筹措资金购置国家标准用棋30副,省级标准棋盘30块,供教师教学使用的磁性围棋1副,教学用书近百本以及电脑、电视等先进的电教仪器,并在教室内悬挂书法、国画作品。既体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之深,又表现了围棋的高雅幽静之处。
    同学们有了专用的围棋教室,实验班的孩子们和王明老师都非常高兴。他们纷纷暗下决心,一定学好围棋,不辜负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让家长们刮目相看……。
    王明老师有着10多年的学习围棋经验,但教孩子们学围棋还是第一次,拿什么做教材?如何去教?……。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他眼前。凭着10多年的教学经验,他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很快制定了教学原则:基础死记,简单定式,棋谱细解;由简到难,逐步提高。同时选用金盾出版社发行的《围棋入门》一书作为学习教材。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王明老师初步计划让学生在1到2个学期的时间内学会围棋的初步技法,明白围棋比赛的一般规则。他把围棋实验班54名学生分成4组,进行流动管理,根据学生的实战成绩之优劣实行升降制,成绩优秀者可进入学校围棋队,并代表学校参加各项比赛。
    慢慢地,孩子们变了,家长们也变了。许多孩子不在实验班的家长也慕名来到学校,要求让自己的孩子进围棋实验班……。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时向家长进行宣传,取得了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为全校推广围棋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年级1班经过试点,效果明显,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同意,随之在三、四、五、六年级广泛推广,也开设了围棋课程。
    2006年12月,彭城小学成功举办了峰峰矿区“围棋名手邀请赛”。有20多名业余围棋高手前来参加比赛。邯郸市围棋协会秘书长亲临比赛现场,邯郸市围棋教练赵津生(业余五段)也来参加了比赛。围棋实验班的学生积极参加这次比赛活动,成为他们难得的锻炼机会。此后,在全区举办的棋类比赛中,学校连连获奖。2007年5月邯郸市举办的青少年棋类围棋比赛中,学校再创佳绩,王明老师荣获“邯郸市青少年棋类比赛优秀辅导员”称号。6月全国少工委到学校视察,来到围棋教室,对学校开办的围棋课堂很感兴趣,给予了高度评价。12月,学校围棋室被定为峰峰矿区第六届体育节围棋比赛赛场。
    陶艺文化课
    彭城小学地处磁州窑古窑场的中心地带,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多年前就建起了陶艺教室,购置了一些陶器、瓷器和制作工具。并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一些学生进行陶艺上的学习讨论,为开设“陶艺文化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7年4月,学校为更好地开发、创新校本课程,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积极筹措资金,改扩建成了50多平方米的新陶艺室。并购置展示柜、展牌和各种各样的半成毛胚、陶器等,自己制作陶工具百余件。由龚鹤等老师为具体负责人,到邯郸、磁县等地实地考察、学习、采访;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经过无数次的反复修改,终于编成了《陶艺》校本教材。做好了充分准备,学校于同年9月,首先在三、四、五年级12个教学班开设了“陶艺”校本课程,纳入教育教学课表,每个教学班l周1课时的教学任务,配备2名专职“陶艺”教师。
    课程初期,按照自编《陶艺》课本编排,用2课时讲授磁州窑文化的渊源,其中包括陶器的起源,直观陶艺室的彩陶罐,使学生对最初的陶器有具体的认识。随后利用陶艺室现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用4课时讲授梅瓶、四系瓶、龙纹瓷器、瓷枕这4种磁州窑的典型代表陶器,使学生对磁州窑的陶器有进一步的了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中期,以学习制作陶器的技法为主展开课堂教学,学习最古老的制陶方法:手捏成形法、泥条盘筑法,用14课时来完成。以6名学生为一组,分任务、有主次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进行实践操作,并针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介绍,然后讨论,找出适合学生创作的方法,发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经过1个学期的努力,在陶艺室的展区内,已经陈列摆设着学生许多作品。这些作品虽说很简单,还有毛病,但凝聚了学生们的心血和汗水,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他们都为能创造出自己的作品而感到无比自豪。
    课程后期,进行更深层的陶器技法的教学,主要为拉坯成形法。这种制陶方法制作难度大,学校进行系统的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用16课时来完成。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定中心、直筒形的制作、圆球形的制作、盘和碗的制作、杯子的制作、杯的切离法等,并简单讲授陶器成形后装饰、上釉、烧成的一些工序。
    此外,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盐店磁州窑遗址博物馆实地考察,参观清代、元代馒头窑,学习传统陶器工艺的制作方法。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及传统的手工艺大师学习、访谈,加深了对磁州窑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在节假日,老师带领学生到元宝山上的安氏磁州坊进行参观学习,实地参观陶器制作全过程。从工匠们摔泥、揉泥、拉坯、修坯、化妆、上釉、刻花、剔花、烘干、装窑等工作中学习工艺流程,并在工匠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对制作的各种工序进行了拍摄,对工匠们的讲授进行了记录,收集并整理了大量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回到学校后在学生中广泛传播,使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大开了眼界,感悟到了磁州窑文化的深厚魅力。
    “陶艺课”在总体教学安排下,形成一套合理的学习模式,教师能够顺利地教,学生能够系统地学,既学到了许多陶艺知识,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