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春晖中学冯振国老师与航模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孙少敏 发布时间:2014-08-25

    春晖中学的航模制作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了,“航模”形成了春晖中学一项特色活动项目。为推动活动的开展,拓展活动的功能,冯振国老师付出了很多努力。
    上世纪50年代,峰局小学(现实验小学)的一次展览上,一架“弹射模型飞机”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一个瘦瘦的男孩久久徘徊在模型飞机的旁边,不肯离去。天渐渐黑了,老师收起了模型,那个男孩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去。但是那架飞机模型,却永远留在了他的心里。
    那个男孩就是小学时的冯振国。
    回到家里,冯振国开始到处寻摸,木头片、马粪纸成了他最初的制作原料。经过几天的忙碌,第一架自制的飞机模型终于做出来了。小朋友嘲笑他:“不就是一个破风筝吗?有什么了不起。”不!怎么会一样呢?琢磨了半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用皮筋把飞机弹了出去。在小朋友的惊羡目光中,冯振国更加坚定了信念:一定做出更好的飞机,比老师展出的那件还要好。
    1956年,冯振国来到春晖中学(当时叫峰峰三中)上学,非常喜爱科技的他成为学校团总支军体委员。在团支部的支持下,于1956年底成立了航模小组,他们用木头、纸片做出的简易飞机,常常吸引很多同学的注意。 1957年的暑假,正赶上矿区航模集训,他们视为雪中送炭。七八个同学,步行近一小时,去参加训练。在那里,他不仅学习了识图、加工工具运用、飞行原理、材料及机体构造、胶接等知识、技能,还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在那里,冯振国做了三架飞机:弹射飞机、一级牵引飞机、一级橡筋飞机,而且全都飞上了天空。

    回到学校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停止过活动。当时他们已是初二的学生,经常找物理老师询问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甚至提一些怪异问题。每当回忆起这段生活,冯老师都感到甜蜜难忘。一学期下来,他们每人又制作出了一架难度更大的“舱身牵引模型飞机”。冯振国亲身体会到了参加这样的科技活动的意义,也由对它感兴趣变成了一种志趣。
    1958年,河北省在天津举办首届航模比赛。当时全市只有春晖一所学校有活动,“邯郸代表队”理所当然地落在了春晖身上。由于没有正规的训练,队员也没有选择性,学校在各市强大的阵容面前,明显处于劣势。但大家为了汲取经验,视比赛为学习、演练,坚持参加了所有比赛。这次比赛,激励了冯振国更加努力,锲而不舍。
    这一年秋天,河北省发起了一项“十万弹射”运动,冯振国借此机会在全校展开航模活动,完成了全校“千架弹射”的任务。使航模在学校掀起了一次高潮。
    1959年春天,学校航模组再次代表邯郸市赴保定参加河北省全运会的航模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从春晖毕业后,冯振国被保送到邯郸师范学习三年。师范毕业后,冯振国在局完小工作了10年。 1972年又调到春晖来。 1974年,学校交给冯老师“恢复航模”任务,盼望已久的他立即答应,并开始组建“航模小组”,担任矿务局中学航模辅导员,这一千就是30年。
    万事开头难。没有工具,热心的同学们自己从家里拿来;没有现成的木料,大家从木工房找下脚料加工。就这样,师生们用锯锯,用斧砍,用刀刻,用锉锉,用砂纸磨,硬是用木棍、木块制成了一二毫米厚的合格材料,再按设计要求组装成型。当那些简易的自制飞机飞上天时,同学们受到了极大鼓舞,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学校决定利用一年一度的全校田径运动会、节日庆典等进行航模表演。
    1975年,春晖春季运动会开幕式方块队中,出现了一个24人组成的航模表演队伍,观众的目光为之一亮。队员们个个高举模型飞机,意气风发,阔步走在彩旗队伍和运动员队伍中,绕场一周,受到了热烈欢迎。入场式结束,进入“航模表演”阶段。会场情绪高涨起来。队员们拿着几个月来和冯老师一起制作和修复的近50架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飞机模型,在冯老师的指挥下,或投射,或弹射……。
    伴随着掌声和喊声,模型飞机嗖嗖地飞上空中,上下飞舞。整个会场沸腾了。同学们站起来,伸长了脖子,目光随着飞机转动,每有一架飞机上天,就迎来热烈的掌声和发自内心的赞许。遗憾的是,一架内燃机发动的“自由飞模型飞机”由于燃料耗尽,失控,再也没有找回来。
    下午,当冯老师无精打采地走进学校时,校长叫住了他。原来,当时峰局领导也在主席台上观看那场表演,当即指示学校:“下次要看到遥控飞机表演”。冯老师很受鼓舞。校领导专门拨出资金,购置器材,进一步扩大航模组的规模,充实辅导力量,攻关遥控模型。
    对当时的冯振国来说,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的确是一种高难度的模型飞机,木制结构复杂庞大,遥控发射机、接收机以及传动机构零部件成百上千,不少需自制,装配调试复杂困难。冯振国决定先搞单路单通道的,再搞多通道的。七八月酷暑炎热,工作室热得像蒸笼,但航模组师生全然不顾,夜以继日地锯、磨、粘、焊。遥控机上的每一根翼肋,每一块挡板,传动机构的每一根钢丝上,都渗透着冯老师的心血。内行人都清楚,制作模型飞机,打发动机是一个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机器一发动,蓖麻油嘶嘶地往身上喷,将要打着的时候手收得慢,旋翼猛然高速运转手就会被打破。每次,冯老师都亲自打发动机,一打就是几小时,一身的油,满手的伤,但他毫不在意。在积累了多次经验后,他才辅导学生打发动机。
    模型制成了,试飞又是新难关。他们坚持“反复实践抓规律”的原则,试飞了几十次。遥控机试飞和真飞机空战一样,难免伤亡。试飞初期,操纵技术不熟练,一不小心,飞机就掉了下来,摔个遍体鳞伤。大家能修的就不顾一切地抢修,排除故障,修好再试飞。而他们能找到的最好的试飞场地,就是离学校七八里远的羊渠河矿的一块空旷地。每次试飞,大家都是肩扛手提全部设备往返十五里,飞机一失控,大家就拼命追,往往要跑上数十里,呆上三五天才能找回。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实践,苦战一年,他们终于制作出了2架10毫升“无线电遥控模型靶机”,2架5毫升“线控特技模型飞机”,2架2.5毫升“自由飞模型飞机”以及近百架大小不一的各类模型飞机。
    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十月大庆活动中,春晖中学的大功率无线电遥控模型靶机(汽缸容积40毫升,翼展2米,可控半径1000米,续航半小时),终于飞上了蓝天。它翱翔在峰局上空,拖着大幅红色的标语,放着鞭炮,洒着彩带,还不时翻着跟头。参加庆典的广大群众、游行队伍,人人欢欣鼓舞。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航模,让更多的单位搞起航模,冯老师想了很多办法。办好航模小组,协助团组织和年级组,开展小型基层普及活动;建立航模工作和作品陈列室,还经常通过黑板报、资料汇集专刊、发表广播稿等形式,传播航模知识、介绍航模比赛等情况。
    为使航模制作有资金、器材等保证,不断满足和推进航模活动提高的要求,冯振国组建了“航模运动队”表演队,把队伍推向比赛、公众、实用的前沿。在后来的几年中,冯老师多次率航模队,到邯郸市体育场、大名师范和邢台体育场表演,使校内爱好航模的学生大增,校外兄弟学校的航模活动也逐渐展开。
    1980年后,邯郸市开展活动的学校越来越多,成立了市航模协会,冯老师任第一届主席。后又成立了市科技辅导员协会,冯老师是委员。市内、矿区内很多单位经常派人来访或求援,磁县、大名县、邢台等地也有人邀请他去开展工作。
    1981年春天,邯郸市科协组织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春晖展出了30余件航模作品,并进行表演。其中的一件二级自由飞被评为市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先进集体,冯老师被评为优秀辅导员。邯郸市团委机关刊物《团讯》、《邯郸科技报》、《河北科技报》、《河北日报》上都刊登了此消息,还配了照片,春晖中学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随后的几年里,学校航模运动队多次代表邯郸市参加省赛,均取得好成绩。
    1994年,为使航模在春晖得以发展,冯老师主动要求教“劳技课”(后又教“科技课”)。他把航模制作引进课堂教学,把课外活动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进行。这样有了时间保证,经费也有了来源。每个初一年级学生,都要在课堂上学到一些简单的模型原理和制作知识,学习有关的材料、结构、工具使用、加工技术等。课外组织兴趣爱好强烈的学生,开展放飞和提高性活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浓了,越来越喜欢冯老师的航模课。
    1995年,冯老师参加了河北省“模型运动辅导员培训班”,又学到了火箭模型、车辆模型等知识,在省“恢复军体工作”经验介绍会上、市首届科学技术大会中,冯老师作为代表介绍了学校开展航模活动的经验。
    随着省、市及全国比赛的变革,各基层单位可直接或代表资助单位参赛。春晖每年都要参加有关比赛。
    1994年,春晖代表队的张阳同学获邯郸市四驱车比赛第一名,代表河北省赴广州参加全国比赛,首次打出省门。
    1995年,冯树强同学获邯郸市坦克模比赛第一,赴北京参加比赛,获优秀奖。
    1996年,冯老师组织学生自费参加市模型比赛,吴吴的车模获四驱车第一;参加河北省比赛,获“组装、撞标、竞速”三项综合第二名,被选定为河北省省队三名运动员之一,经过两天的短训,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青少年四驱车模争霸赛”。
    1998年,春晖的张阳、冯树强、董华、柴鹏四名学生,代表资助单位省煤炭厅体协,参加省首届“群众体育大会”模型赛项目。春晖获团体总分第六(前八名有奖),是煤炭队各项目比赛中最好的一项,张阳获模型火箭第一名,其他人获遥控车单项团体第四名奖。受到厅工会领导、省市同行好评。
    2000年,冯老师退休。他仍然帮新任三名航模辅导员训练学生,在区、市航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冯老师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宣传、推动航模活动,也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和称赞。他因此获得很多荣誉。1958年,出席市团代会,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78年受市科技大会表彰;1982年获省“优秀科普工作者”称号;1986年和1987年连续两年获“省优秀园丁”奖;上世纪90年代多次获省市优秀辅导员、教练员奖。他所辅导的学生在各级航模比赛中有近百人获奖,为省航模队输送了多名队员。学校在1980年和1981年两次获邯郸市青少年科技作品先进单位奖,获奖作品和人数是市参赛单位中最多的。80年代至90年代在航模比赛中获市和省优胜奖有10余次。
    风起,随着学生的呼喊,一架飞机升上了天空。那是冯振国老师义务在给学生做表演。退休了,闲暇了,心却离不开蓝天。孩子们饥渴的双眼,兴奋的表情,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他高兴的呢?随着升空的飞机,冯老师的心飞得好远好远一当初的航模伙伴,野外的摸爬滚打,还有数不清的一块块奖牌……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