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的教育事业燃烧的“柴”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高 玲 发布时间:2014-08-22

    我的外公柴三光,义井镇王看村人。 1938年投身革命,献身教育,直到离休。几十年里,他像一根燃烧的“柴”,放射着无尽的光和热。
    投身革命  献身教育
    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峰峰,年仅15岁的外公怀着满腔救国热情参加革命。组织上看他年龄小,委派他到邻近家乡的磁县西部山区任教。尽管年少的外公没有渊博的知识,但他凭着上私塾学到的文化底子,加上那股热情劲儿,深为山区百姓所喜爱。在他的学生中,既有咿呀学语的孩童,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农。外公总能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人们恭敬地称外公为柴先生。由于外公工作出色,后来组织把他分配到抗日游击区——山底、西王看村等地,传播抗战思想,宣传抗日主张,反抗外来侵略。他的鼓动宣传激发了广大民众对敌斗争的热情。恼羞成怒的日本鬼子对宣传抗日思想的革命者恨之入骨,一旦发现有教师、学生模样的人,便不分青红皂白抓起来严刑拷打,甚至砍头示众。在残酷的斗争中,外公只好白天务农,黑夜组织农民上夜校。为躲避敌人的搜查,保护好学生,他巧妙地把上课屋子里的地砖下挖空,一遇紧急情况,就迅速地把抗日课本藏到砖下,机智地对付敌人。在破旧的茅棚里,昏黄的油灯下,处处活动着他忙碌的身影。“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他以课本为武器,唤醒普通农众的觉悟,激发他们的抗战热情,使家乡许多热血青年因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
    抗战胜利后,外公办农校,开夜学,组织妇女儿童识字,不分昼夜地忙于教学工作。这期间,他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撰写了多篇教育心得文章,并屡见报端。仅1947年磁县教育科编的《磁县文教会特辑之二》一书中,就曾刊登了外公的5篇文章:《窑工民校是怎样搞起来的》、《儿童也认清了谁是敌人》、《工会的创造》、《儿童妇女互助锄苗是怎样推动起来的》、《识字班妇女背枪和绞窑》。从中不仅能看出他当年教书育人的艰难,而且能体会到外公善于总结钻研的认真态度。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还总结出了“柴三光教学法”,并在磁县全县推广。他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披红戴花受过表彰。外公还享有“磁(磁县)武(武安)教育开拓者”的光荣称号。
    全国解放后,为了迅速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受组织委托,外公到河南新乡等地筹建乡村学校。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他任劳任怨、废寝忘食,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热一口,冷一口,渴了喝上一口生水,饿了啃上一口窝窝头,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学校建设第一线。从选址、测量到造价、动工都是他带头操作。由于长期操劳过度,生活没有规律,外公患了严重的胃下垂病。每当一吃饭,胃就下垂到腹腔底部,疼痛难忍,豆粒大的汗珠直往下淌。领导和同事们劝他休息养病,但他担心休息会影响工程的进展,不顾同事们的劝说,自己找来一条长布条,在肚子上缠上几圈,把下垂的胃托起来,将就着吃上几口饭,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同事们感慨地说,老柴为了建校连命也不要了。在他的带动下,新校建设工程很快完工,结束了当地没有学校的历史,解决了方圆十几个村孩子的上学困难。在学校竣工仪式上,村民们燃放鞭炮,激动地以当地最高礼遇向外公敬酒,纷纷向外公鞠躬行礼表示感谢。
    由于长期积劳成疾,外公不得不卧床休息,党和政府对外公非常关心,专门安排他到保定、北戴河等地疗养。康复后他又以满腔的热情忘我地投身到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默地奉献着。外公曾先后担任王看完小、和村高小、矿区一小领导职务,连续三届当选峰峰矿区政协委员。他说:“我的名字叫柴三光,是柴就要燃烧,燃烧就要发光”虽不能与日、月、星放射出的光相比,但也要不分昼夜地照亮大地、温暖人间”。外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我清楚地记得,在他的床头常挂着一首自编的小诗:“在天是一颗星,在地是一盏灯,哪怕是光芒微弱,仍要奋力前行。”这不正是外公一生奉献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吗?
    教诲后代延续教育职业
    “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儿王”。旧社会教师收入微薄,社会地位很低,是个被人轻视的行业。但外公却不这样认为。我的母亲出生后,外公就为母亲起名柴步香,意味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步人书香门弟。母亲没有让外公失望。1962年师范毕业后,母亲按照外公的意愿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教师的行列中,并与同是教师的父亲结为伉俪,组成教师家庭。
    我母亲从参加工作到退休,30多年都是在艰苦的农村学校里度过的。当时外公完全有理由、有权力把母亲调至生活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市区,但外公没有这样做。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父母把家安在简陋的校舍里,一住竟长达20余年。外公为减轻我父母的负担,把我和弟弟接到身边,我的童年是在外公外婆的怀抱中度过的。年少的我并没感受到多少父母带给我们的幸福。我曾不止一次地向外公抱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慢慢体会到教师职业的荣耀。每当向同龄人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时,都会引来一致羡慕:“你多幸福啊,爸妈都是老师。多么崇高的职业,多么神圣的字眼。”作为在两代教师家庭长大的我,细细品味成长的经历,就会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的圣洁和伟大。也正是从那时起,一个念头悄悄地在心中萌生:长大后我也要像外公和父母一样,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做“阳光下最神圣的工作”。 1984年,当命运之神再一次垂青、眷顾我,使我当教师的梦想成真时,我的整个身心都飞翔起来。
    参加工作后,外公的教诲、父母的教导是我干好工作的最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他们的言谈举止,成为我干好工作的座右铭和行为准则。我把外公、父母的教学经验作为做好工作的“法宝”,把向优秀的同事们学习作为前进的方向。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在不断吸收和消化父辈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大胆尝试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教好书、育好人。并以良好的师德修养,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