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老泪园丁情 峰峰老教师许慎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苏洪源 发布时间:2014-08-21

    2007年国庆节前夕,瓷都彭城一家康养院住进一位年已八旬的老头儿。老人个头不高,操一口四川话,清瘦而白净的面庞透着一股书卷气。他叫许慎,是从峰峰教育岗位上退休的老教师。许老退休后迁回四川江油已居住了近20年。年届耄耋的老人从几千里的远道回到峰峰,一是有点事情要办,主要就是想来工作了30多年的峰峰看看。用他的话讲:“岁数大了,趁腿脚还可以,回来看看,身体一塌架,就不得回来啦……”许老在康养院住下的时日,走动最多的地方是邯郸市第十五中学、十九中学和十三中学。十五中离康养院不远,散着步就到了。这个学校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站,在此工作了3年。十九中稍远点儿,得走二里地的路程,他在这个学校工作过11年。最远的是十三中学,得坐几个站程的汽车,乘客挤挤抗抗的,没座的时候,老人站在车上时不时被挤得东倒西歪。没谁知道他去干什么,更没谁理会这个瘦小的老头儿有一腔热辣辣的心情在怀里揣着。十三中,峰峰地面上出现的第一所国办中学,许慎在这里度过了17个春秋,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以及那些刻骨铭心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就烙印在这所学校的围墙之内、教室之中、讲台之上。
    然而,这三处学校不管是哪一处,已极少有人认识这位当年的“园丁”了。许老或远眺今非昔比的校园新貌,或近观出入校门的教师与学生,心潮起伏,浮想连翩,止不住就有情意深沉的老泪顺颊而下,一任阵阵掠过的秋风拂去。
    从战场到讲台
    许慎祖籍四川省江油市,生于1928年11月,4岁丧父,靠母亲给人做杂活挣来的钱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1946年,由伯父济助考入重庆一所叫“精益中学”的教会学校读高中。1948年春,身为学生的许慎加入了中共重庆地下组织“重庆市人民挺进队”。 1949年11月被人民解放军12军军事大学吸收为学员,集训一个月后,前往江津县参加剿匪,因孤身入虎穴抓获一土匪头目,立下军功而被定为正排级。 1951年,随解放军12军31师军工队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炮火硝烟之中,许慎荣立甲等战功一次和国际三等功一次。朝鲜战争结束后部队回国,许慎在12军军官速成中学任文教干事。 1954年春,动过两次手术的许慎告别了部队生活,转业到河北峰峰发电厂任工会宣教主任兼职工业校主任,不久调入峰峰机关干部业余学校任高中部语文教师。从此,许慎步人教师生涯并度过了30多个春秋。如今满头银发的许老想起当年,泪花闪闪地讲:“在战场上握惯了枪杆子,起初教书作难喽,登台又是教高中语文,心里老打鼓,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又讲不好普通话,好作难咧。没说的,工作需要嘛。”。“工作需要嘛”这句朴朴实实的话从许老的嘴里流露出来,听起来轻描淡写,细琢磨掷地有声。我开玩笑地说:“您老要还在部队上,说不定能混个师长团长的干干,转业转成教书匠,您后悔不后悔呀?”许老坦然一笑:“后悔啥子哟?战场上那么多战友牺牲了,连尸骨都丢在了朝鲜,我活着回来,够幸福的啦。没啥子后悔的。”许老的谈吐十分地平静,但我从这平静的话语中读出了一个老园丁的真诚与境界,也读出了一位共和国老战士把激情燃烧的岁月定格在心头之上的永恒。
    在风雨中编织彩虹
    就在风华正茂的许慎怀着满腔热情铆着劲儿耕耘在讲台上的时候,1957年整风反右的疾风暴雨骤然来临。不设城府的许慎给某领导提了几条意见,竟被扣上“右派”帽子,还降了两级,被调到峰峰一中(今邯郸市第十三中学)后勤干文印杂活儿。窝着一肚子憋屈的许慎没有消沉,他坚信组织上不会冤枉好人的。他每天干活不少于14个小时,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感动了全校师生,一年后,“右派”帽子摘掉,又让他当语文教师。他拿出在战场上的拼劲儿钻研业务,课讲得有声有色,教学成绩直线上升。他的公开教学课在全地(市)重点中学竞赛中亮相,引起轰动,事后写出的专题教学论文成了各校教师学习参考的经验材料。 1961年,全国中学开设英语课,峰峰一中苦于缺乏英语教师,考虑到许慎曾在教会学校上过学有点英语底子,便让他转行教英语。许慎二话没说就放下语文课本,拿起英语教材。许慎别出心裁,采取部队速成教学法,以编口诀、顺口溜等多种方式,把当时还令人敬畏的英语教学作摆得生动风趣,方便识记。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就高,教学成绩长时间保持在年级的前列。然而就在许慎辛勤快乐地在教学园地耕耘着的时候,文革动乱开始了。他这个“摘帽右派”在劫难逃,造反派们无中生有把这位在朝鲜战场出生人死立过战功的功臣,诬陷为投敌变节分子。停了他的课,发配到学校农场拉粪种地。白天拉粪车,夜晚关进牛棚接受无休止的审讯折磨。许慎忍受着肉体痛苦和精神屈辱度日如年在农场劳作,原本细皮白肉面貌儒雅的他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衣冠不整的庄稼人。学校农场靠近滏阳河岸,有一回下大雨,洪水把一条大鱼冲进农场的一口井里,长期没沾腥荤的许慎和他的两位“棚友”,便想捞上鱼来打打牙祭。不料费了半天劲也没捞上鱼来。鱼没吃成,事儿倒叫造反派得知,一顿“三角鞭炒肉”打得他体无完肤。许慎彻底绝望了,仰望茫茫苍天,他产生了轻生念头儿,触过电,却因穿着胶鞋,没死成;栽进滏阳河,只因会水,也没淹死。有好心的“棚友”劝他:“许慎啊,你可别犯糊涂,咱被打死了,那是造反派的罪恶;咱要是寻短见,落的是畏罪自杀。”许慎悲怆地长叹一声:“我不死了……”
    1975年,新建不久的邯郸市第十九中学急需英语教师,许慎得知消息后,主动请求调入十九中学任教。当时十九中教英语的教师有两位,一位是教俄语转教英语,一位是只认得几个英文字母的地理教师。许慎去了后,除每周上32节课外,还辅导那两位老师。两年后,十九中学的英语教学成绩跻身到全市中学英语统考的上中等行列。许慎所教过的学生,有的后来成为高级英语教师,有的考上清华硕士,还有的成了跨国公司的大老板。 1985年,许慎因成绩突出荣获首届“河北省优秀园丁奖”,他的事迹被编入《一代教育功臣》之中。 1986年许慎调入邯郸市第十五中学任英语组长和年级组长。这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后一站。在十五中3年时间里,年近花甲的许慎满负荷活跃在工作岗位,为十五中学的英语教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晚霞如火犹照人
    1988年春,许慎退休。阔别了家乡30多年的他怀着一腔对故土的眷恋,携家人回到祖籍四川江油。银发满顶的许慎游览家乡的山水、凭吊李白祠庙、拜望久违的亲朋,深情地走动了一番之后,闲下来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我的身子骨还强健,得干点啥子事才对头哟……”他徘徊在滔滔东流的嘉陵江畔,仰望高远的蓝天白云反复寻思,便自1990年起,每年暑假开设英语辅导班,免费给初、高中学生补习英语。有朋友笑他说:“苦累几十年了,享几天清福多好,自找麻烦办啥子班咧?又一分钱不得,傻蛋透喽。”许慎憨憨一笑:“这傻蛋我乐意当喽……”辅导班一办就是11年,辅导的学生有好几百。他看着一茬又一茬学生以过硬的英语成绩走进高中,走进大学,心里如吃了蜜糖一般。直到年近八旬体力实在不支了,许老这才把办班停下来。他转而写起回忆录。厚厚的两本回忆录出来了,有战争岁月的经历,有逆境时期的遭遇,更多的则是教学生涯中的“朝花夕拾”。许老来峰峰时带来了其中一本,并把它呈送到教育局,其目的一是倾诉自己的心声,二是激励青年教师珍惜年华干好工作。许老的文字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老园丁的感念情怀,也闪烁着他春蚕吐丝、蜡炬秉光的足踪身影。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