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峰峰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记原峰峰一中老校长吴英荣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王义堂 刘海荣 李月英 申彩霞 发布时间:2014-08-04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校园西北角,在盛开的海棠花掩映下,在苍松翠柏间,在冬青树环绕中,矗立着一座永远的丰碑。它记载着老校长吴英荣同志投身革命、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的光辉人生。
  

  百折不挠心系教育
 

   吴英荣同志1911年生于河北省定县吴家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上学读书,后在省立第九中学毕业。1938年参加抗日自卫军,任安国县抗日自卫军特务连司书兼特务长。因在战场上负了伤,党组织让他留在本县从事教育工作,从此他开始了教育生涯。
 

   1940年前后,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吴英荣同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克服困难,坚持火线办学。当时他不仅出色地担负领导工作重任,而且身体力行,走村串户,亲自给学生上课。他任教于好几个村庄,方圆四五十里,每个村庄都有日伪的炮楼据点,过路行人随时随地有被抓走、被打死的危险。尤其是在1942年“五一突变”以后,形势更加险恶,日本鬼子三天两头轮番扫荡,搞得人心慌慌、鸡犬不宁,学校被烧,只好解散。作为区总校长的吴英荣组织教员化整为零,串村跑教。村里呆不下去了,他化妆成农民模样,身背草筐,深入各村把分散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学习小组,坚持在青纱帐里上课。他不但教语文、数学、珠算、常识课,还讲抗日形势,讲游击战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他还化名为王老根,冒着生命危险,不断地为区委收集、传递各种情报。
 

    有一天,当他正在大王庄给学生讲课时,日本鬼子突然包围了村庄,挨门挨户清查,吴英荣不幸被日本鬼子抓了起来。敌人的威胁没有吓倒他,敌人的皮鞭没有征服他。他坚贞不屈,守口如瓶,既没暴露个人身份,更没有暴露地下党的组织,还鼓励难友坚决不能说出真实情况。吴英荣同志身处逆境,临危不惧,仍然一心想着抗日,在睡梦中还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吴英荣被抓后,乡亲们尽力掩护他,地下党组织千方百计营救他,终于把他保释出来。吴英荣在险恶的环境中办学,为战胜日寇培养了大批人才。艰苦的磨炼,严峻的考验,使他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1941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吴英荣同志入党以后,抗日必胜的信心更加坚定,火线办学的劲头与日俱增。不仅如此,他又让年仅16岁的女儿入伍参军。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吴英荣先后担任定县一区政府秘书、定县教育科科员、定县中学教导处副主任等职。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党发现了吴英荣这个人才。 1952年9月组织上保送他到北京师范大学专修班学习,使其成长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毕业以后,他又回到定县中学任教导处副主任。因工作扎实,成绩显著,办学经验丰富,1954年被调到峰峰二中(即今邯郸市第十四中学)任教导主任。当时的峰峰矿区条件相当艰苦,而吴英荣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分配,带领全家到峰峰矿区安家落户。不久,被提升为副校长。当时,上级领导曾打算调他到地区行署工作,但他放弃了升调的机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1962年,上级部门为了加强省地重点中学的领导力量,又把吴英荣同志调到峰峰一中(即现在的十三中学)任校长,1963年又兼任党委书记。在此期间,他呕心沥血,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胆有识  治校有方
 

    曾任河北省教育学院教务主任、特级教师王培甫,向我们说起他在峰峰二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1957年11月,王培甫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峰峰二中。当他把写着“右派分子”的介绍信交给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吴英荣的时候,吴英荣微笑着握住他的手,平静而亲切地说:“欢迎,欢迎!”闻听吴副校长的话,王培甫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毕业分配时他就听说,和自己一样也是右派的同学吴健康,到单位报到时,迎接他的是一只纸糊的大老虎,接着是领导一顿声色俱厉的训斥。难道……王培甫不敢往好处想,他用高度近视镜后面那双惊愕的眼睛望着吴副校长,等待着“可是”后面的告诫。但是,吴英荣却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右手握着王培甫的手,左手拍着他的肩膀,一副歉意的神情:“这里条件艰苦,生活上工作上有啥困难就说话。”王培甫的鼻子发酸,眼睛有些模糊,他真切地预感到这是一位有见识的与众不同的领导。王培甫哪里知道,吴副校长早已查过他的档案,是特意把他要来的。吴英荣曾兴奋地给人说过:“1957年复旦大学数学系只有五名毕业生,门门功课全是满分,王培甫就是其一。他是一只难得的金凤凰啊!”
 

    王培甫清楚地记得请他参加的一次讨论会。当讨论进入尾声时,吴英荣推开座椅站起来,摘掉老花镜,开始总结:“今天大家畅所欲言的讨论,使我明确了两个问题: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巩固新政权为建设新中国培养大批人才,这就是我们今天教育的总观点。二、这个总观点的实施,要靠大家团结奋斗。王培甫老师讲得好!教书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每位老师的教学都有这样一个起点,我们峰峰二中的教育工作一定能很快搞上去!”真是深入浅出、一语破的。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王培甫摘下眼镜,使劲用手绢揉着双眼。他被吴副校长的胆识震动了。这时,一个亲切而严肃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首先争取给你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使你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聪明才智全部贡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在那样的年代,难得知音,更难得这样好的领导者。惯遭冷遇的王培甫,欣喜若狂,他积极投身到教学和其他工作之中。正当王培甫的热情之火旺盛燃烧时,一盆冷水迎头泼来。在一次全校教职工开会前,有人突然指着“自觉革命向党交心”的会标问:“这是谁写的?”王培甫一看,毛骨悚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原来他把“自觉革命”误写成了“自党革命”。这时,坐在老师群儿里的吴英荣站起来,吸了一口烟,又弹去烟灰,坦然地说:“把下边那一撇写长一点就是了嘛。”说完径直向主席台走去。“吴校长!”王培甫激动地坐了下来,虽然额头冷汗津津,然而心里却热得像有一团火。
 

    峰峰矿区的反右斗争进入关键阶段,峰峰一中打了8只“虎”,吴英荣向区委汇报时却公然说:“我们学校没有右派。”他的理由是,现在教师队伍成份虽然复杂,但是,多数出身不好或有历史问题的教师愿意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刚刚20多岁的年轻人,肩负重任,很有希望,不应怀疑他们对党的感情。在当时,多灾多难的知识分子是多么感激在危难时能为他们讲一句公道话的人呵!他们觉得,在峰峰二中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公正无私、敢说敢为的吴副校长,是他们心中的“青天”!然而,敢于坚持正义的吴英荣却受到政治风浪的冲击。“阶级感情有问题”、“重才轻德”、“严重右倾思想”等一顶顶帽子飞来了。吴英荣不得不检查“屁股坐在哪里”……
 

    中秋之夜,吴英荣踯躅街头,不知不觉走到黑龙洞的石碑前,那奔流湍急的滏河水,使他想起了黑龙的传说。
 

   相传,黑龙被响堂寺前成群结队拜神求雨的人所感动,便私自给连年干旱的峰峰大地连降了三天大雨。结果犯了天规触怒了玉帝,被玉帝责打致伤,潜入南山脚下的一条山洞里,不久便悲惨死去。从此,这个山洞清甜的涧水常流不断,洞前数不清的珠泉咕嘟咕嘟地喷吐不停,汇成一条老百姓的救命河滏阳河。人们为了纪念黑龙,就把那个山洞叫黑龙洞。在洞顶依山临水盖了一座黑龙庙,以求年年风调雨顺,人人安居乐业。从这个古老的传说中,吴英荣感到战胜困难需要无私无畏的黑龙精神!龙的精神!
 

    吴英荣自有他宁折不弯的个性,只要认准了路,碰破脑袋也要走下去。检查算得了什么?区里要峰峰二中推荐全区中学数学中心教研组组长人选。在校务会上,吴英荣毫不犹豫地提名王培甫。有人提醒他,是否找一个政治上可靠的党员教师比较稳妥。吴英荣把王培甫来到峰峰二中以后的表现一桩桩一件件地摆了出来,最后说:“两年多的考验证实,王培甫的确是个人才。有人才不用实在是个浪费。”吴英荣的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于是,由王培甫出任组长的全区中学数学中心教研组成立了。王培甫以其精妙的教学技巧和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在全矿区和邯郸市教育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人们在赞赏王培甫时根本没有把他与吴英荣联系起来,但是,吴英荣听了却好像喝了杯醉人的美酒,仿佛自己得了一项至高无尚的奖赏那般兴奋。
 

   为了使骨干教师配套,除本校培养外,还从外校招进语文、外语、化学等学科的一些高手,到1963年初,峰峰二中70多名教师除了少数几个大专、中专生且很有实际能力外,85%以上都是一个赛一个的大学本科生。凡是熟悉峰峰二中情况的同志,每每提起这一招来,常常赞叹不已。别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别人想到而未做到的事,他想到做到了。吴英荣不愧是一个有胆有识、雄才大略的好校长啊。
 

    可亲可畏  一身正气
 

    对师生深沉真挚的爱和对师生高度负责的严汇集于一身,形成了吴英荣可亲而又可畏的独特风格。从峰峰二中到峰峰一中,他一以贯之。
 

    峰峰二中教导处有个小干事叫刘忠学,14岁父亡母嫁,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到峰峰二中时只有18岁。学校有名女生叫李玉英,父母都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初中毕业后吴英荣留下她当了仪器管理员。吴英荣手把手教小刘和小李处理工作,让他们半天工作半天跟班进修高中课程。逢年过节改善生活,吴英荣家里饭桌上总少不了小刘和小李。吃了饭,吴英荣用亲身经历的抗日故事激励他俩奋发向上。他们各自美满幸福的家庭都是由吴英荣一手操持的。刘忠学回首往事总是感动地说:“吴校长待我比他亲儿子还要亲啊!”
 

   可是,对小刘的缺点错误,吴英荣决不放过。那是1960年初夏一个夜晚。为了赶因学习耽误的工作,小刘加班打字到11点多。辘辘饥肠使小刘不由得抬头望望对过吴副校长的办公室,屋里还亮着灯。小刘心想,自己年轻力壮还经不住饿,吴副校长胃不好体质又虚弱,怎能顶得住这夜以继日的劳累?于是他便和一个教师商量,逮了学校养鸡厂一只鸡,为吴副校长补补身子。谁知当小刘手提又肥又大的母鸡,兴冲冲地往回走的时候,斜对面突然打来一道手电光。小刘知道,此时此刻,除了吴副校长,决不会是别人。“吴校长,俺想给你炖只鸡……”根据以往的关系,像父亲一样的吴英荣是不会给他难堪的。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吴英荣问明情况以.后,顿时大动肝火。小刘从未见过吴英荣生这么大的气,手掂着鸡呆呆地发愣。“老师病了要吃鸡蛋,教学有功的要分鸡蛋以资鼓励,这是学校的规定!可你……明天给我写份检查!”吴英荣怒不可遏,从上衣兜里摸出一张大票甩到小刘的另一只手里,掉头而去。
 

    赤日炎炎热风扑面的盛夏,老师们挥汗如雨在评判升学试卷。吴英荣告诉后勤,从学校再拿点钱买些西瓜给老师们消消暑。当他发现一天后仍不见西瓜影子时,立刻大发雷霆,找后勤负责人“算账”。难怪老师们说,在吴校长手下工作,不管出多少力流多少汗,心里觉得痛快!但是,你要是不好好教学,他可不客气。在峰峰一中的一次教学检查中,他发现一位外语教师在学生作业本上用英语讽刺挖苦学生。吴英荣立即对这位教师进行了个别批评,直到他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有所觉悟有所改进。
 

    人们说,吴校长的两只眼睛像寒光像利箭,刺得有私心杂念的人浑身发颤;吴校长一颗心像黑龙洞的珠泉那样清亮,照出人影不走样,想一想都叫人觉得心里舒坦。
 

    吴校长疾恶如仇却又公正廉洁。一位副校长因多吃多占,不得不在全校会上做检查。到1963年长工资时,吴英荣认为这位副校长抓教学认真勤恳,工资又偏低,应该给他升级。可是区里从整个学校工作考虑,校级领导只准备给吴英荣一人长。吴英荣几次找区里负责调资的同志说明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强调那位副校长的成绩,硬是把自己这一级让给了那位副校长。
 

    教师们折服吴校长的严格,是因为他们体会到了他的公正无私,看到了他对自己更是从不宽容。
 

    一天,有人反映他爱人张竹友老师上班时间回家喂鸡。吴英荣回到家声色俱厉地批评她:“己不正焉能正人!不守制度,犯自由主义,你要我还怎么开展工作?”吴校长这回是有点冤枉张老师了。她心疼丈夫胃肠不好,专门喂了几只鸡,为他滋补身子。看着老吴没日没夜地工作,她心痛;当张老师用这些理由向老吴解释时,吴英荣不容置辩地说:“鸡明天就杀,鸡蛋我可以不吃,可不允许你做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该做的事!”为了便于工作,吴英荣终于请求领导把张老师调走了。
 

    鞠躬尽瘁  浇灌桃李
 

    吴英荣在峰峰一中任职的五年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用自己的心装扮了一个个金秋,用自己的血汗,和教师们一起弹奏了一首首桃李满枝的丰收曲。
 

    吴英荣做工作总是身体力行。他坚持,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老师做到的,他自己则首先做到。除完成本职工作以外,他还亲自抓一个年级的管理工作,兼任一个学科(政治课)教学,担任一个班班主任。一次,他正戴着老花镜在高17班听物理课时,发现北边一个学生不断扭头向窗外看。下课后,他找到那个学生。“这堂课主要讲了什么?”“飞机起飞的原理。”“你说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学生红着脸无言以对。吴校长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学生走进课堂,就像战士上了战场。思想一点儿也不能走私。将来祖国需要你去造飞机,你能说:‘哎呀!讲飞机时我溜号了?’’’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吴校长却严肃地告诫他:“记住,下周说不定哪天,我要查你的听课笔记和作业本。”吴校长听了多少节课,谁也数不清,但对每个教师的教学特点,他都了如指掌;每天哪个班情况如何,他心中都有数。

 

   吴校长历来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每周他都抽出一天下伙房,像大师傅那样,系上白围裙,戴上白帽子,切菜烧饭卖馒头,什么活都干。每天下午第二节下课铃一响,吴校长挨着办公室挨着教室把师生赶向运动场。峰峰一中毕业的学生谁不记得,吴校长作为老头队队长率领老教师与学生女篮队打过交手战;谁不记得,吴校长曾手握木枪,站在教工队伍中严格遵照口令练过刺杀。身高1.84米的男篮中锋宋怀秀永远不会忘记,许多次球赛结束后,像慈祥的老父亲一样,吴校长总把3斤5斤粮票塞到他手里。篮球队员们永远不会忘记,比赛前吴校长那富有个性的动员:“参加比赛就要千方百计打赢!每个队员都要有必胜的信念。有人说篮球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不对!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思维力,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得到培养。你们也可以像徐寅生那样,赛完一场后写写打篮球的辩证法嘛。”体育教师李鸣唐永远不会忘记,吴校长和他领队到市里参加田径比赛,因自己扭伤了脚,吴校长每天早早晚晚亲自把洗脸水、洗脚水,端到自己面前……
 

   正是在这位校长兼党委书记的领导下,峰峰一中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在河北省宣传部内部刊物上发表了,《学习雷锋效法雷锋,做雷锋式的好后代》的政治工作经验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从1961年起,峰峰一中的教育质量逐年上升。 1964年高考升学率达76%,在邯郸专区五所省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成为一所知名学校。体育工作尤其突出,参加河北省中学生篮球赛,峰峰一中男女代表队双双获得冠军。
 

    从峰峰一中毕业的学生,现在有第一流大学的讲师,也有不孚众望的总工程师;有全国性报社记者,有多次发表过小说剧本的作家,也有大批忠于职守的白衣战士;有省、地、市、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也有像老校长那样呕心沥血培养一代代新人的辛勤园丁。
 

    虽死犹生英名长存
 

    正当他意气奋发、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育发展工作时,规模空前的十年浩劫开始了。他和无数好干部一样,被加上“走资派”和“叛徒”的罪名,受到残酷的迫害。但无论怎样的刑讯逼供,他始终没有违心承认自己是“叛徒”,更没有捏造事实诬陷他人。在关进牛棚的日子里,他受尽非人的折磨。除了每天各个班轮番揪斗外,还强制他参加长时间重体力劳动。在劳动中,不许随便喝水、休息,不许与人说话,不许随便走动。每天三顿饭定时、定量、定速度;吃饭慢挨打,吃不完挨打,吃多了也挨打;吃完饭后不许到水管洗碗,一律到渠沟洗。吴英荣早就患有胃溃疡,年迈体弱,所以经常因吃不完饭、吃得慢、喝水等罪名,几乎每天挨打。在被关押期间,受过罚跪、罚站、棍棒敲打、强制劳动、“小燕飞”等虐待、摧残。因长期受到严重折磨且有病延误治疗,病情恶化,于1968年6月16日上午,在区人民医院(现市四院)去世,年仅57岁。
 

   去世前,他几乎用尽全身的力气对守候在身边的儿女说道:“要相信党……我不是——叛徒。死了——我也是一个——共产党员!”这是吴英荣最后的遗言。吴英荣同志去世后,当时,未能给他做出正确结论,也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发给有关费用。直到1978年,才对加给他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全部予以推倒,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并召开了追悼会。 1985年9月,邯郸市委、市政府决定为吴英荣同志树碑立传。 1986年8月20日吴英荣同志纪念碑在市十三中校园建成,并隆重举行了揭碑仪式。时任邯郸市委副书记的田志杰宣布了市委、市政府为吴英荣同志树碑立传的决定;市委书记李永进、市长白录堂为纪念碑揭碑,峰峰矿区副区长李广震宣读了碑文。
 

   吴英荣同志是我们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是我们峰峰矿区的教育功臣。他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的精神、他的业绩,将千秋永存,并激励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