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矿区彭城小学简史
1945年秋,彭城解放。磁武县政府(1942年3月,磁县和武安县部分地区成立磁武县,下设六个区,隶属太行五专区)派杨聘三(1948年5月任磁县教育科长),于当年10月来到彭城开办学校,把学校设在空位殿、土地庙和天主教堂(彭完原旧址)。从此,磁县第三高小正式建立。它成了彭城镇及周边几十里以内的最高学府,为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培养了大批人才。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不断向解放区进攻,教育教学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当时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教育为工农兵服务,教育为生产支前服务。”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编写的高级小学课本。课程设置主要有:国语、算术(各四册)、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图画、劳动等。“三高”响应政府号召,一边上课学习,一边生产劳动,一边支援前线,做到“生产学习两不误,支前工作打先锋”。为了办好学校,政府又分配给学校几十亩水、旱地来种植小麦、谷子、玉米、蔬菜。师生们精耕细作,季季获得丰收。除供给自己伙食外,还到市场上出卖。学校还搞了副业生产,轮流劳动,轮流上课学习,到了晚上还要学习两个钟头。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种地经营管理技术,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做到了自供自给。还有的学生一边纺花一边上学,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群众十分拥护。要求上学的学生逐年增加。
在1945年10月,国民党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向解放区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在河北省邯郸以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了平汉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三高”的师生们,踊跃支前,运送粮食,抢救病员。野战医院设在彭城好几处地方,师生们夜以继日地轮流值班和照顾伤员,像亲人一样给伤员喂汤、喂饭,给伤员擦屎擦尿。同学们还组织慰问团慰问伤员。在邯郸人民的支持和鼓励下,伤员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伤好后,立即重返战场。
“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是我党当时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三高”师生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在此期间,“三高”师生为了宣传党中央的政策,走遍了彭城地区的村村寨寨,并且,不惜远赴漳河北岸,足迹踏遍了平汉铁路两侧的广大农村。“三高”师生的宣传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书写标语口号,如“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好儿要参军,好铁要打钉”等;有的自发组成文艺队,演出的节目内容、形式新颖,深受群众欢迎。通过宣传,他们把党的政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城乡大批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参战,父送子、妻送郎的感人场面处处可见。“三高”亦有21名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奔赴战场。
1949年春,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土地改革工作的结束,“三高”的教学秩序逐步走上正轨。学校实行“双轨制”。每年两次招生,两次毕业,学校开始设立初级部,生源为联合村的儿童。从建校到1949年10月,“三高”为国家培养了256名毕业生,在急需人才的情况下,他们绝大部分被录用到国家各个部门工作。
1950年5月,峰峰矿区人民政府成立,磁县第三高小改名为彭城完小。组建了新班子,增加了教学设备,调整了师资力量。任命姚亮彩为校长,学校贯彻党中央“教育为工农兵服务,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首位,教育教学工作走向正规。
1953年,因招生条件有限,每年培养的六年级毕业生不能全部升人中学。升学的除外,余下的就要成为工农业战线有文化知识的人才。因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和劳动光荣教育,成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课题。学校做了大量工作,请政府首长做报告,讲工农业发展形势;对学生进行“一颗红心,两套准备”的教育;组织学生到外地参观拖拉机耕地;召开毕业班学生家长座谈会,动员家长支持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
1954年,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多次举行观摩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等旧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课堂教学五步法“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使课堂教学顺应了一定的规律。学校在教学设备很缺乏的情况下,发动师生制作教具。三位自然课老师制作了22种实验仪器,搜集了43种矿物,6种土壤,6种岩石标本,绘制了12种挂图。通过直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1957和1958年,由于“极左”思想影响,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大量的生产劳动。种试验田,大办钢铁,办陶瓷厂、砖厂。仅1958年就兴办工厂18个,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了严重干扰,教育方针不能正常贯彻执行。1959至1961年,学校艰难地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
1962年,国家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学校工作又逐步转入正规,教学秩序趋于稳定。文教局确定彭城小学为全区重点小学,即“宝塔学校”。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教学研究。以年级分学科设教研组,组长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每周定期研究教材,共同确定重点难点,分头备课。要求教师抓好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写好课时计划,提前一周备课,并在下一次教研活动中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领导每周任课2节-4节,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师备课和批改作业情况,发现好的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区教研室几次在彭城完小组织全区性的观摩教学课。1964和1965年的升学成绩名列全区第一,大部分学生考入峰峰一中、二中。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积极作用。在大队辅导员的领导下,设立大队委、中队委、小队委。班主任老师任中队辅导员,每周三下午为固定队日活动时间,开展主题队会,如讲革命传统,请解放军作报告,学雷锋做好事,搞登山活动等。中队搞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教学班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开展科技、木工、阅读、手工、文娱、体育、勤工俭学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坚持上好周会课,进行校风校纪教育。由于认真贯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在教学工作、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1965年,彭城完小被评为邯郸市先进单位。
1966年3月,彭城“四清”工作团社直工作队进驻学校,实行全面领导,学校领导被集中到公社“下水洗手洗澡”,定期回校接受批判。教师一边上课一边做检查,人人过关。中央“5-16”通知以后,“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一起搞起来,学校彻底停了课,大字报满天飞;斗领导、斗教师,大批“师道尊严”,让教师挂牌子游街。11月,“文化大革命”掀起高潮。“四清”工作队撤离学校,学校成立“文革”小组,学生搞串联,成立战斗队,踢开党委闹革命,向走资派夺权,领导班子瘫痪。到1967年,师生中的战斗队成立了几十个,写大字报搞批判,并与社会上相同观点的群众组织联系,形成了两大派,校内外派仗四起,停课闹革命。
1968年,彭城完小成立三结合革委会,开始复课闹革命。这时学校的各项工作,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时、事事、处处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开展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大搞语录化,红海洋,早请示,晚汇报。
1970年,彭城耐火厂工宣队进驻彭城完小,开始了工人阶级管理学校。区文教局决定彭城完小附设初中班。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耐火厂给学校输送了在厂接受工人再教育的邯郸地区师范中专生7名、大学生5名。初中部达到12个教学班,师资力量得到了增强。
1974年,彭城完小交回矿区文教局领导,耐火厂工宣队撤离学校,紧接着羊角铺砖厂工宣队进驻学校。当时正值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时,工宣队领导学校,大搞开门办学,由小课堂走向了大课堂,提出的口号是“师生要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中去学习、去锻炼”等,实行厂校挂钩、队校挂钩,教师带着学生到工厂、车间跟工人一起劳动,到农村和贫下中农一起种地收秋。教师实行工教对流,学生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接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学校办了砖厂,还组织1000多名师生在二里山后造水田四亩,校内有养猪场、养兔场、养羊场;组织学生勤工俭学拾瓦片。一时间,学校的教学秩序又一次被打乱,教学质量下降。
1976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学校又进一步贯彻了毛主席关于“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指示,使开门办学有所收缩,正常的教学秩序得到合理恢复。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学校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纠正冤假错案,重新明确了毛主席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建立健全了领导、教师岗位责任制、学生守则、学籍管理制度、考试制度、教研活动等规章制度,整顿恢复了少先队、共青团、工会等组织,学校工作重新步人了正轨。
学校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争三好”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活动中,每年都涌现出一批出席区、市的三好学生和优秀班集体,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嘉奖和表彰。在教师中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校风校纪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上好两操两课。 1986年武术队在全区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田径队在元旦越野赛中荣获总分第二名,文艺工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文艺队演出的节目在区艺术节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由14名教师表演的《唱唱俺校新面貌》,荣获区、市优秀节目奖,并在邯郸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先后播放。学校还为文艺队购买了乐器、服装,建立了文艺室。
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1984年以来,学校修建、开办了图书室、阅览室,修整了近4000平方米的操场,兴建了三层.12个教室的教学楼一座,购置学生课桌,更换办公桌椅,整修围墙,硬化地面。学校旧貌换新颜,孩子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了。
1986年7月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后,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1988年9月成立了第一个特教班。 1992年3月,招收了第二个特教班。到1995年,学校发展成为1-6年级四规制教育24个班、培智教育2个班,学前两级教育(幼儿、育红)7个班,在校学生达2000余人,教师队伍发展到67人。学校的教学水平有效提升。每年向重点中学输送一部分学生,学生升学率达到1000%,巩固率达1000%,合格率达到97%以上。1986年,学校被市评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先进集体;1988年,学校少先队在“走向社会——我为燕赵描新图”活动中,获省优秀活动奖;代表区参加市组织的“雏鹰起飞”田径比赛取得第六名;1989年,学校“红领巾小建设”活动获国家少工委、少年报社优秀活动奖;被评为区、市特教工作先进单位;1991年,市教委教研室在学校召开了“历史渗透思想教育”现场会。1992年,柴步尧老师编写的《小学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用书),由河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同年编写的论文《历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尝试》,在国家教委委托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1992年第6期《小学德育》上刊登;陈美玲老师写的《保持环境卫生》品德教案,被选人《市小学思想品德教案选集》中,同时获省小学思想品德课优秀教案奖;段祥士老师编写的《谈谈小学自然课的直观教学》在市自然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上获一等奖;1993年,学校获区第三届小学自然知识实验竞赛集体一等奖;被评为省特教工作先进单位;1995年,学校获全区小学组武术比赛第一名。
1996年,学校努力实现两个转变,深化完善课程改革,探索实施了“尝试教学法”,并被中国教育学会命名为“尝试教学法实验基地”。
1998年,学校以“加强基础、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办出特色”为指导思想,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之路。在全市艺术节上,赵辛的绘画荣获市一等奖,史洪朝的书画获区一等奖。在全区春运会上,学校获小学组团体第三名,武术获小学组第二名。陈美玲老师写的论文《低年级说话教学要培养三种能力》获市二等奖。在全区中小学象棋比赛中学校获小学组女队第二名、男队第三名0 1999年,学校武术队荣获区小学组第一名,田径对抗赛获区第一名,元旦越野赛获区第一名。 2000年,学校被邯郸市命名为“武术传统校”,并获得全区元旦长跑小学组团体第一名,武术比赛小学组第一名,艺术节歌手赛二等奖。 2001年- 2003年学校被评为邯郸市实验先进校、区文明单位、“普九”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等级评估“示范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并荣获全区武术比赛第一名,舞蹈《万马奔腾》、独唱《弯弯牛角挂书包》在区艺术节获二等奖,男篮、女篮获区小学组第三名。
2004年,学校面临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为适应时代、社会、家长和学生对英语的迫切需求,学校大胆将英语列为校本课程之一:一至六年级全部开设英语课,三至六年级英语课课时翻了一番,并从师资、设备方面给予了一定倾斜。为改变学生阅读面狭窄和阅读能力良莠不齐的现状,学校大胆地将“语文大阅读”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并从课时、场地、图书等各方面予以保证。10月,投资200多万元,建筑面积2070平方米的国家一类幼儿园在彭小正式开园。
2007年,学校进一步推动了内涵发展、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出于对学校历史、现状、综合实力以及周边环境等的综合考虑,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依法治校、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学校奋斗目标、办学思路、校训、校铭、办学特色等,设计制作了校徽、校旗,谱写了校歌。成立了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室、书香校园工作室,建立了省、市、区、校多级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机制,进一步规范了教师教学、教研等工作,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在班级管理中,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了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个个闪光的足迹;并创造性地实施“百星竞赛制”,使全体学生都受到了关注和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促进了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布置了科学探究仪器(作品)展示、科普知识、安全知识三处长廊。科学探究仪器(作品)展示长廊以十组展柜为主体,其中涵盖了声音传播、光学成像、矿石样本、生物标本等各个方面,实现了和学生的零距离接触;科普长廊则以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发明(发现)为主题,精选了蒸气机、基因、克隆等内容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安全知识长廊则以火灾预防为主,内容包括火灾预防、灭火器材使用、火灾逃生注意事项为主。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把陶艺、围棋列入了校本课程。陶艺课针对四至六年级开放,内容包含磁州窑的历史、典型器物简介、铸模、拉胚、上釉等。围棋则逐步推向三至六年级。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两门校本课程,学校在陶艺室配备了多台电转床、数十套泥塑工具;围棋室则增加了电脑、电视,方便利用围棋软件教学和对弈。
六十年弹指一挥。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彭城小学正以坚实的步伐向前迈进!
- 河北峰峰春光中学简史
- 峰峰春光中学建于2000年,是峰峰矿区第一所全封闭、全寄宿,16轨制,48个教学班的侧重升学预备教育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