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矿区实验小学简史

来源:峰峰文史资料委员会 作者:薛梦华 发布时间:2014-08-02

鼓山脚下,花木掩映中,坐落着一所现代化的学校,这就是峰峰矿区实验小学。她的前身是峰峰矿务局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河北省示范校。学校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43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8个,在校学生2461人,教职工190人。
 

   1948年秋,学校建于峰峰矿区太安村(现太安小学校址)。校园占地面积不足10亩,旧平房20余间,3个教学班,100多个学生,教职工6人,校长1人。这是当时矿务局系统唯一的一所小学,各厂矿职工的子女来此上学,一律在校食宿。学校系企业办学,隶属峰峰矿务局管理,校名为峰峰矿务局职工子弟小学。随着煤炭事业的发展,峰峰矿务局职工人数的增多,学生也逐渐多了起来,于1953年扩建新校舍(现校址),占地面积80余亩。学生搬迁到新校0 1956年,由于地方政府机构的变化,峰峰矿区改为峰峰市,学校移交峰峰市管理,校名改为太安乡小学。 1958年下半年又划归峰峰矿务局管理,校名又改为峰峰矿务局职工子弟小学。 1966年至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校名改为东方红小学。 1978年以后改为峰峰矿务局小学。 2004年学校移交到地方管理,校名改为峰峰矿区实验小学。从建校至1962年实行“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后改为六年制。 1963年至1984年实行五年一贯制。 1985年至今又改为六年制。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发展,其他企事业单位由于单位小,无力办学,其子女准予在校就读,使学校发展成为一所规模比较大的小学。
 

   建校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学校的规模、教学管理及教学方法,远达不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要求。因此,1953年扩建了现在的新校址,当年教学班猛增到30多个,在校学生达1000余人,中、高年级部分学生在校食宿。根据教育部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对旧教育的改革,学校认真贯彻了建国后的第一套教学大纲,从此课程设置有了规定,教学要求有了依据。同时,又引进了苏联教学法,对改革旧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1958年至“文革”前,学校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冲破旧体系,批判地学习国外经验,试图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教材建设、教法改革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此时期内,学校教学成绩在全局名列前茅。
 

   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学校陷入一片混乱状态。学校不能按部就班上课,学生造反到处打砸抢,向“白卷英雄”张铁生学习。不少学生荒废了学业,校园被糟蹋得不成样子,门窗被砸,墙上大字报、标语、漫画不堪入目,那时的凄惨情景,真叫人心寒。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之后,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学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规程》和《教学大纲》的实施要求进行教学,经过多年实践,创造和总结出一套教改指导思想(重视思想教育,加强“双基”教学,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指导原则(备课要细,讲课要精,教学要活)、十六字教学法(引导自学,启发发现,指导练习,讲议结合)和新的体现“三为主”(以指导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两当堂”(当堂练习、作业,当堂检查、订正)、“一及时”(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式。在管理上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联教计奖”,有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并总结出了《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1987年在全国煤炭系统干部、普教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20世纪80年代,学校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校风正,校纪严。尊师爱生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4年被评为市红旗文明单位;1985至1987年两次被评为省文明单位;1988年被评为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1985至1988年连续四届升学率均为百分之百,在局属所有小学中名列第一,在市名列前茅;1986年省煤炭厅进行毕业升学统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一,获省煤炭厅的奖励。体育“达标”率多年来均在95%以上。校田径队先后向省、市输送运动员17人。 1986年被命名为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连续数年被评为省、市体育传统学校先进集体和推行《国家体育锻练标准》先进集体。特别在保护学生视力方面成绩显著,连续7年近视率一直控制在5%以下,多年来一直是市卫生先进单位,1987至1988年连续两年是省“卫生竞赛流动杯”获得单位。 1985年至今保持着市花园式单位的光荣称号。 1970年创办了校办工厂(胶垫厂),至今一直坚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工厂劳动。 1982年至1984年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1988年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90年代以来,学校在规划和建设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抓好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下大气力抓学校的硬件建设。 1993年开始,在峰峰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学校将原有旧平房教室进行改造,以每年新建两栋二层教学楼的速度,到1996年完成8栋教学楼的新建工作。现今建成了具有32个通道,四种输出媒体(电视、录象、VCD、计算机)、覆盖48个教学班的智能化双向交互闭路电视系统和天、地、校三网合一的千兆局域校园网络,是一所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教育质量高、办学有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学校。
 

   进入学校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主题雕塑和校训墙。雕塑主题为“开创新世纪”,意寓学校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雕塑下的八个字博学、尚德、砺志、强身,是学校的校训,是激励师生努力奋进的目标,集中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文化底蕴。校训墙的侧面分别刻写了《师说新语》和《劝学新编》两篇文章,而背面所刻“言之传其道,行之正其身”,则是全体教职工的行为准则。冬青花丛掩映着雷锋的塑像,他做好事不留名,不为自己只为别人,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校园内共散布有7座中外名人的雕塑,让学生时时刻刻和他们接触,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影响和激励学生树立好学、务实、严谨、创新的人格品质。
 

    学校3200平方米的绿地,中心是由黄杨培植的中国地图造型,两侧有人造仙人掌和椰子树,还种植了柿子、苹果、山楂等果树,组成了一幅靓丽的风景画。绿地上的雕塑有:俯首甘为孺子牛(体现了几代实小人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精神),可爱的三口之家梅花鹿(体现了实小人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爱教如命的工作精神),栩栩如生的老虎、二龙戏珠、天鹅等等。这些精美的雕塑都是由美术教师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的,为师生员工创造了一个优雅恬静的学习、工作环境。校园里除了柿子树、葡萄架,还分布着山楂树、石榴树、海棠树、苹果树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可谓“春季鸟语花香、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一片翠绿”。校园环境成了学生作文课素材基地、自然课标本基地、美术课写生基地、体育课锻炼基地,劳动课实践基地和思品课教育基地。学校被命名为河北省园林化学校、绿色学校。
 

   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为强化育人效果、提升文化品位,学校每栋教学楼都有不同的名字,预示学生成长发展的历程。由东往西分别是腾飞楼和成才楼、求知楼和成就楼、扬帆楼和成功楼、启航楼和成人楼。体现了实小“陕乐、勤奋、探究、创新”的学生文化。在每个班级的墙壁上共设置了48个名人名言展板,激励学生发奋学习。48个班训展板,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班主任的管理思想,它是各班对外的窗口。
 

    学校礼堂是一个多功能演示厅,有57台计算机全部连接互联网,电子白板演示和授课。还安装着两个电视远程摄像头,通过操作平台,进行现场录制,可直接上传至互联网。实验课、观摩课、研讨课以及比赛课,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活动、英语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活动都在这里进行。综合实验楼共有四层,一楼是图书室和阅览室(藏书58000册,电子图书50000册),中高年级开设了阅览课。二楼是音乐区,有音乐教室、合唱室、电子琴房和舞蹈教室。一、二楼的西侧是仪器室和两个实验室。三楼是一个美术活动室,一个课题活动资料室,少先队活动室和一个语音室,东西两个计算机教室。四楼有两个计算机教室、网络中心、主控室,集采、编、播一体的校园电视台。学校投资307万元新建300米全塑胶面操场,操场内设有3个篮球场,1个足球场和1个排球场,设施一流。主席台正前方是国旗升降台,每周一的早晨或重大节日,都会在这里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学校有训练有素的国旗班,59名学生经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升旗仪式隆重规范,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学校还建有一处漂亮美观的教学楼,便是苗苗幼儿园,共有8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为了激励孩子,体现孩子活泼好动爱玩爱画的天性,给孩子提供了涂鸦墙和文化墙,寓教于乐。并对每栋楼命名,分别是童心楼、童趣楼、育苗楼、育才楼、希望楼、展翅楼。意寓孩子的成长历程,今天的幼苗,便是明天的栋梁。
 

    实验小学校园内的主题雕塑、校训墙、宣传橱窗、名言警句、展板照片、文化长廊与绿色草坪交相辉映,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景观和良好的育人氛围。

123.jpg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