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矿区和村学区简史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年(1737年)和村镇就出现“义学”一所,至清道光六年“义学”渐多。和村镇大的村庄独办“义学”,小的村庄由几个村合办“义学”。
民国初期,和村建立和村镇小学一所(原为武安县立小学),到民国二十五年,该校已有在校学生320人,教职员工9人,年教育经费大洋2677元。开设课程为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图画等。
1937年“七七”事变后,和村沦为敌占区。日伪政权为了麻痹奴化人民,开办小学进行奴化教育。课程设置以日本侵略者编印的《新民诗本》为主。另有日语、算术、自然、历史等。日伪政权采取了强制和利诱手段,对学生灌输“东亚共荣”的奴化思想。
从1945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和村大多数村建立了小学校,立校时大多占用各村旧庙院。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0%左右。学制为“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1950年5月,和村由武安县划归峰峰矿区。和村区当时设有和村、金村、胡村三个小学区,由一个学区校长负责几个村的教育工作。 1958年三个学区合并成一个学区,即和村学区。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小学教育师资水平基本与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普遍学习苏联,运用五个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以及直观教学等组织教学。小学的学制1969年以前为六年制,1969年至1979年改为五年制,1980年后又恢复六年制。“文革”前使用全国统编教材,1966年至1976年,改用邯郸地市编印的地方教材。1977年至1980年,改用河北省统编教材。1981年后改用全国统编教材。在小学管理上各校由校长负责。“文革”期间,各小学有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代表驻校。自1980年起,恢复到“文革”前的管理。90年代以后,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
和村中学建校始于1968年,同年9月和村高小发展到68班,从此高小结束,改为农中,接着改为和村公社“五七”中学。 1970年农村人民公社兴起社办高中,提出“高中不出社,初中不出村”。不久,“五七”中学开办高中班,并在董家庄开办分校。金村、柏泗、八特、胡村、尧庄、东庄等小学附设了中学班。 1973年中学又实行了“开门办学”,师生下厂矿、农村参加劳动。“文革”期间高考制度废止,改为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1977年中学撤销“贫管会”,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1979年,和村镇中学取消高中学制,只保留初中。 1983年开始,各其它戴帽初中的学校也相继取消了中学段。1984年以后,“五七”中学改名为“和村镇中学”,并一直延用至2006年。和村镇中学在长达近40年的办学中,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建设造就了大量的实用建设人才。这一光辉历史,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大力发展中小学的同时,幼儿教育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1957年后,和村有条件的生产大队,就开办了学前班。“文革”期间,改为“育红班”。 1980年以后,开始使用全国统编幼儿教材,并将育红班普及到每个生产大队,后改为幼儿园或“学前班”延用至今。
为确保和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数十年来,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特别是镇、村给以极大的支持,做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尊师重教、优化学校成为全社会的风尚。镇政府和各村先后为镇中学以及杜庄、尧庄、李岗西、西和、东和、北八特,、何庄等8所学校,兴建了标准化教学楼,并配备了取暖、照明、电扇等必备设施。为东苑城、后连庄、董家庄、大沟港、金村建起了新校舍,其它各校校舍全部进行了翻新维修,同时实现了学校“一无两有八配套’’。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室、各种实验室等相继配套。于1992年顺利通过了省“双基”达标验收,并连续三次通过了省“普九”复查验收。
2003年12月企地学校合并,和村学区接收了原通二矿学校、青年小学、四矿学校、万年学校,合并组建成和村教育管理区。 2004年8月各村、矿均新建成本校附属幼儿园,实行一体化管理,兴办九年一贯制或十二年一贯制教育。随着教育发展,撤点并校工作逐步推开,经过学校改制,截至2007年7月,和村教育管理区共有13处中小学,其中纯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附属幼儿园10所,在校中小学生6000余名,在岗教职工540名。
- 河北峰峰春光中学简史
- 峰峰春光中学建于2000年,是峰峰矿区第一所全封闭、全寄宿,16轨制,48个教学班的侧重升学预备教育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