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矿区彭城学区简史
彭城教育管理区内有17个自然村,11个社区,总人口5.89万。管理区下设4个校区,1所幼儿园。共有教学班52个,在校生1839人,人园幼儿449人。各学校教室宽敞明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基本俱备,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电子备课室等一应俱全。回顾管理区的建设历程,大致可分为占庙堂建学校、修庙堂扩学校、上规模建新校、企地合并协调发展四个阶段。
1945年彭城解放,党和政府重视文化教育,为各学校选派教师,号召各村尽最大努力筹建学校,置办桌凳,筹措财物支援学校。各村把庙宇、殿堂当成校舍,没有桌凳,百姓捐出了自家的木板,从瓷窑里拉来了磁缸,用砖头支起来当桌子,学生从家里拿来板凳,村干部和教师挨家挨户叫青少年去学校上课。朗朗的读书声冲破了庙宇的屋顶,嬉戏的欢笑声打破了村里的寂静。人们会写自己的名字了,能读布告了,会看地契了,对知识的渴望就更多了,纷纷让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到学校去学习知识。因此,学生急剧增多,加快了社会办学的步伐。
大庙坡小学(现新华小学),这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学校,因学生都在庙宇里上课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彭城这一带的百姓进行毁灭性轰炸,大庙坡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在二楼上课。听到轰鸣声,教师组织学生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地带。二层教学楼被毁,但很快得以修缮又投入使用。 1945年彭城解放后,彭城镇划分为新华、富田、三和、联合、河泉五村,由于大庙坡小学位于新华村内,因此正式命名为新华小学。一个以新华小学为中心校,下辖周围十几个村小学的教育格局初步形成。
1965年和1966年,国家投资在河泉小学现址建新校,一个青砖、红瓦、玻璃窗的崭新学校展现在彭城南部。当时共有10个标准教室,4个办公室,河泉小学自此告别了庙堂,开始谱写新的教育篇章。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扫除青壮年文盲,1949年政府组织开展冬学运动。通过学习,很多青壮年达到了初小文化程度。有的冬学学员能担任互助组、生产队记工员等工作,有的还担任了会计。 1956年,又在各村开展了“小先生”活动,组织高小班的在校学生参加扫盲工作,办夜校,送字上门禾包学等方式,帮助青壮年脱盲。上世纪60年代初,彭城学区在抓学校正常教学的同时,又在各学校普遍开展了普及文化知识扫盲活动。特别是1961年后,各学校的夜校扫盲班灯火通明,书声朗朗。王庄夜校办出了特色,教师教法灵活,群众参加踊跃,且学习认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被邯郸地区命名为文化普及先进夜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彭城各村基本上扫除了文盲,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彭城地区提前两年实现了无盲公社。广大群众文化知识得到普及与提高,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63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教育管理区在彭城西侧二里山创办了农业中学。学校除了上正常的文化知识课程外,又开设了会计、医护、电工三门专业课。会计聘请财政局的财会人员、电工聘请电力局的电工、医护聘请人民医院的医生,分别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招生三届,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
从60年代末开始,由于学生人数大规模增长,学校房屋紧张、破旧,同时,国家要求队办初中、社办高中,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这就使得原有校舍远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修缮教室,扩建校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形势下,建设学校的工作在各村轰轰烈烈地兴起了。
“火箭速度”——常范小学。 1975年,常范大队出资,在村西新建一排平房,以解决学生上课拥挤现象。经校长多方奔走,村双委决定,由村上出资出劳力,破土动工兴建教学楼。 1987年7月暑假,土建工程动工。不分白天黑夜,民工们加班加点,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9月22日,一幢符合办学条件的二层教学楼圆满竣工,并且,马上投入使用。建筑速度之快,被当时的村民称之为“火箭速度”。新的教学楼一经使用,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学生在校人数大幅回升,教学走向正规。
勤俭建校——新华小学。 1975年,区文教局出资,将学校的旧庙宇改建为一座2层楼,可容纳8个教学班,校园南侧同时建了2个教室,共计10个教学班。校领导为节约开支,多方奔走筹集教室所需建材,免费拉回部分建材(盘条)等,仅用了一个学期就建成了,整个教学楼落成仅花费3.2万元,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当年,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开展勤工俭学,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华小学开办向阳花浆糊厂和小卖铺,为学校增添了可观收入。学校用勤工俭学收入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购买奖品、购置办公用品,校长还组织全校师生学工学农劳动,利用业余时间到东山开荒种地,培养师生劳动观念,加深工农感情,增加学校收入。
各方支持——东风高中。 1970年春,彭城公社高中在富田村西大地筹建,由公社统一调度,各村出木料、出人工和其它建筑材料,公社财政也给投人部分资金,动工建设学校。同年7月招二个高中班,有100余名学生,暂借河泉校舍上课。秋假后搬人新建校,定名为东风高中。至1972年7月,东风高中连续三年招三届学生,每年两个班(100人),1974年6月后更名为邯郸市第十九中学。
那时,很多村都建起了学校,学校成了村庄里最好的建筑。南羊台小学1982年春,建了两个教室(一个三间、一个两间)一间办公室,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并且学校减免学生的学费,经费大队支出,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提高了学生入学率。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国家分级办学政策出台,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为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学区协调牵头,村委出资,国家补贴,在彭城学区掀起了重教育、上档次、建新校高潮。
新华小学原校址在90年代初彭城旧城改造中拆迁,后由城建局出资,新华村出地,在彭城陶瓷花纸厂西侧新建一座三层教学楼,共15个标准教室。 1991年春季开学,学生搬人新校址上课。1992年春,彭城学区和新华村委共同投资兴建学校西排7间办公室。 1992年秋季由单轨制改为双轨制,在校学生近800名。 1994年,学校被授予河北省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
王庄小学在1990年由村委投资建校。不久,两层教学楼拔地而起,楼内9个教室,7个办公室,建设面积近900平方米,电、暖齐全。改造后的学校占地面积2358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53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满足了义务教育的需求,为孩子们上学创造了一个优雅的环境。 1993年,区教育局在王庄小学召开电化教学现场会。 1995年,学校被区教委评为电教先进校。 1999年,被命名为邯郸市电教实验校。
羊角铺小学由于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导致低年级学生不得不到大队院上课,给教学及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村委痛下决心,不惜举债,在村东规划筹建新校。1995年秋,建成二层教学楼一座,并将原村委戏楼办公用房一并交给学校。同年,师生欢天喜地搬人新校。新校宽敞明亮,活动场地大,图书室、实验室、队科室、仓库等设施齐备。校内书声琅琅,歌声飞扬,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南羊台小学1997年由村委投资,兴建一座建筑面积为372平方米的崭新二层教学楼,彻底改变了学校面貌。在随后的几年里,学校和大队接通水管,安装锅炉和暖气,建围墙,修整地面,绿化校园。师生们有了一个宽敞、明亮、温暖的学习环境。
豆府沟小学在原有办学条件较好的基础上,2000年村上又集资140余万元,村干部和学校领导一起选址、测量、安排施工,仅用四个半月,一所崭新的、上下两层14间教室的教学楼及12间平房(冬有暖气夏有电扇),占地面积5330平方米的现代化小学,即以骄人的身姿出现在村子里了。
蔺家庄小学在1995年5月,由村委会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教学楼(12个教室)。学校水电暖气设备齐全,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学生桌凳全部更新,教师一律换新办公桌,并配置了新书柜、电视机、录像机一台、投影仪、活动单杠、篮球架等,购置图书近3000册。学校在校学生280人,教师14人,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六年制完全小学。
河泉小学原来的教室墙壁裂缝,房顶漏雨,严重危及师生安全。 1997年10月,经区政府协调有关单位,责成河泉村投资,在一年内建设新学校。河泉村委不孚众望,当年拆除危旧教室,下地基打底圈梁,次年春季施工,投资近百万元,1998年暑假,一座1000平方米、采暖照明设施齐备的标准化教学楼即告竣工。
2003年8月,根据区教育局的部署,彭城学区开始对下属14所小学重新布局,合理整合。学区更名为彭城教育管理区,下设四个校区。新华校区,以新华小学为中心校,由三和、常范、韩庄等四校组成;河泉校区,以河泉小学为中心校,由富田、张家楼等三校组成;豆府沟校区,以豆府沟小学为中心校,羊角铺、蔺家庄、沙果园、炉上等五校组成;王庄校区,以王庄小学为中心校,南洋台、新村等三校组成。 2005年7月,按国家政策要求,企业学校归并地方。根据区政府、教育局的安排,将原陶瓷集团总公司子弟学校合并人彭城教育管理区新华小学,原子弟学校金童幼儿园单独设置,隶属彭城教育管理区。
通过重新整合布局,学校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共享。在校学生人数增多,节约了教师编制,微机、实验、英语、音体美教学逐渐开齐开足。学校教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河北峰峰春光中学简史
- 峰峰春光中学建于2000年,是峰峰矿区第一所全封闭、全寄宿,16轨制,48个教学班的侧重升学预备教育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