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镇古老瓷窑馒头窑历史
走进彭城镇,就能闻到一股窑烟的气息。这得益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保留下来了大量的笼盔墙,另一个就是古老的瓷窑馒头窑。
中国人发明的陶瓷,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但千百年来,因战争、朝代的更迭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没有完整保留下来古老的陶瓷烧造窑址。宋代五大名窑一一埋入地下,只能通过现代考古发掘,见其窑渣和瓷片,难以了解其详细。即便是千年窑火不断的景德镇,其兴盛时期的窑址,也埋入了地下。在中国这个千年陶瓷古国,能够找到完整的保留下来的古老瓷窑,那就是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
彭城镇现在保留的五十多座馒头窑,有元代的,有明代的,有清早期的,也有清中、晚期的,民国时期的最多。中国陶瓷文化最根本的着力点,除了釉色之外,就是瓷窑。陶瓷行业流行着这一句话叫“三分捏,七分烧”,就是说,一件陶瓷,造型只占三分功夫,烧窑却占七分功夫,可见瓷窑是如何的重要,可以说,窑火决定着一件陶瓷的造型是不是优美,釉色是不是美丽。而中国瓷窑根据南北地域、地理、燃料、气候等因素,分为两种大不相同的瓷窑。北方流行馒头窑,是直立式倒焰、半倒焰窑,南方流行龙窑,是横卧式倒焰窑。彭城镇现在保留下来的馒头窑,就是北方瓷窑的代表,有些馒头窑现在还在使用,从中可以看出古代陶瓷烧造的详细过程。
馒头窑,顾名思义,其外形像馒头。从建筑学讲,其柱(双曲炉栅)用焦砖砌成,已发现元代窑中即采用“双曲”技术,近代称球形炉栅。它比一般类似建筑还要有耐高温、耐局部撞击的要求,即使局部塌活,其它坚固如初,不妨碍当次烧成。再有穹形窑顶,中问拱起,四周下垂,砌筑不用模板。下部窑床为长方形,四到五米以上过渡为圆形穹顶,过渡处产生四个燕尾槽,美观大方。这种建筑样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一脉相承,取“天圆地方”之意。也就是说,古代磁州窑工匠,把馒头窑当做一个小宇宙来看待,而陶瓷的烧成,就是在宇宙中的一种创造。
烧窑的过程,就是一种将生命的意愿转化成现实的过程。馒头窑前为圆券拱门,从这里装窑和出窑。拱门之下,是火床,煤炭在火床下燃烧,其热量进入窑内,然后慢慢上升,当窑顶热量积聚满了之后,热量下沉,充满整个窑体,再由底部、位于后面的排烟口排到烟囱排出,形成了热量的流通。拱门两侧,分别留着两个小龛,左为火神之位,右为窑神之位。其烧窑仪式非常独特。据现在仍然健在的老窑工讲,每当有巧货窑或价值较高的瓷器烧窑时,窑主首先到窑神庙请神,跪在窑神面前,双手合十,口中喃喃地说:“祖师爷柏灵在上:磁州窑窑工某某,今天在此向你祷告,磁州窑经您创建,窑火不熄,全赖您的保佑。而今,我不揣冒昧,斗胆向您请求,保佑我烧成此窑,以光大您的事业。事成之后,我将为您金塑全身,在庙前为您唱三天大戏。”然后,窑主从神像前抱起一块写着“柏灵翁之位”的木牌,向神像鞠了一躬:“祖师爷柏灵翁,为了烧窑万无一失,原谅我的不敬之举,恭请您大驾到窑前吧!”
窑主双手捧着窑神牌位,走出庙门,前有两个人敲锣开道,后有唢呐班吹奏音乐,一行人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前面开道的人边走边敲着锣喊:“柏灵翁在此,凡人让道……”
请神队伍径直走到窑场,然后,来到馒头窑跟前。窑主把窑神牌位恭恭敬敬地放在窑门左侧的神龛里,在木牌前放着一只小香炉,窑主点上了三炷香,站起来,朝身后的人们说:“再请火神!”请火神的方法与此相同。
烧窑时,窑主将一把罗圈椅子放在窑前,摆上条几,条几上放着酒菜,请烧工师傅坐在椅子上,喝酒吃菜,完了之后,烧工才开始烧窑。窑主为什么对烧工如此毕恭毕敬呢?这是因为一窑瓷器,全赖烧工。烧不好,一窑瓷器全报废了,烧好了,窑主才能得到利润。所以烧工师傅在窑场的地位最高,挣的工资也最多。烧工师傅坐在椅子上并不动弹,而是让手下的伙计添炭加煤,他在椅子上指挥。一般的烧工师傅,需要在窑里放人火鸡子,就是在窑里放人十二个釉泥捏成的柱形物,排列成行,每个火鸡子的烧成温度各不相同,从低到高依次排列,烧窑时,窑体旁边留着一个观察孔,窑工叫“火哨”,从火哨观察火鸡子是否融化,融化了几个,以此判断窑里的温度是否达到了烧成的温度。如果装窑时,忘了放火鸡子,叫“丢鸡”,这一窑能否烧成就只能听天由命了。烧工师傅一旦丢了鸡,就难于在窑场混下去。
但对于大师级的烧工师傅,却不用火鸡子,窑场称之为“烧母窑”,就是全凭经验和对馒头窑窑体的膨胀率的判断来烧窑。如果是烧窑变釉的瓷器或多种釉色的器物,器物本身需要不同的温度,单靠对火鸡子的把握是不行的,只能请大师来烧母窑了。据传,磁州窑数十年才出一个会烧母窑的烧窑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