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南响堂森林公园变形记

来源:网络媒体平台 编辑发布:信息港小编 发布时间:2022-12-22
清晨六点,邯郸峰峰矿区南响堂森林公园传出清脆悦耳的鸟鸣,伴着周边居民晨练的步伐,这座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老工矿区开启了崭新一天。如果你来晨练,多数时候会遇到野鸡、野兔、百灵鸟、啄木鸟之类的小动物。峰峰矿区居民杨成林说,野鸡、野兔之前在南响堂山基本绝迹了,现在经过生态修复以后,这些小动物又多了起来。

峰峰矿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怀赋带着记者登上南响堂森林公园, “不容易,很难”,是记者在采访时,张怀赋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说,五年来,他记不清自己爬过南响堂山多少次,这座山就在他脚下一年一个样儿。

峰峰矿区是座有着130多年开矿史的老矿区,这里优质的石灰岩,很受市场欢迎。一个“矿”字,曾经是过去的荣耀,如今却成为了新时代束缚转型的桎梏。


曾几何时,这里机器声日夜轰鸣,渣石乱堆、粉尘漫天,开采粗放,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东纸坊村党支部书记杨库民这样回忆过去:“漫天都是灰蒙蒙的,白天都不能晒被子,没法形容。那个时候不重视环境保护,咱们想着可能就没有指望了。当时很多村民都迁出去了,大概有四分之一。”

修复前的南响堂山,可以说是寸草不生,满目疮痍。2014年,峰峰矿区壮士断腕、背水一战,全面实施“响堂山禁采”,关闭了41家露天矿山。

破坏容易,修复难。要想在全是白灰的矿山上种树,绝不是挖个坑,浇个水那么容易。东纸坊村村委会主任宋银顺曾组织村民在山上种过树,可惜活下来的树苗少之又少,渐渐地,大家伙儿的心也都凉了。

过去村民曾自发组织种树,但是因为山体破坏严重,缺水、缺土,树苗很难成活。

如何让种下去的树活下来,去填补这座山的每一处“空白”呢?2014年底,峰峰矿区邀请有着丰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经验的河北地矿局地质一队“问诊把脉”。


杨彩霞,水文工程地质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水文地质调查所所长,兼“邯郸市新型矿山恢复治理模式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地质一队水文地质调查所所长杨彩霞带着团队,一头扎在了这座白茬山里。白天背上干粮在山头沟坎里一遍遍地测绘计算,晚上挑灯夜战完善修复方案细节,大到直立面的陡坡如何确保地质安全,小到绿植的选择、树苗种植密度等等,方案里都要写得明明白白。

没有土就去找土源,没有水,就找合适的地方打深水井,没有路,就修路。人为破坏的一切,就要人为修复回来。

峰峰矿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辛东涛说,峰峰矿区在矿山修复过程中,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原则,在修复过程中采取“生物治理+工程治理”的办法,通过分级削台、砌沟筑坎,客土回填、引水上山等相关措施,峰峰人种下去的树苗终于成活了,成活率竟能达到95%以上。

石头缝里长出了森林公园

截至目前,峰峰矿区累计投入近3亿元资金,修复露天矿山102处,修复面积2.8万亩。修复后的南响堂森林公园、太行药王谷、响堂生态谷等山体森林公园陆续亮相、游人如织,实现了“矿山变景山、矿区变景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张兰格表示,我省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做好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扎实做好自然要素保障,切实把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落实到推动自然资源工作和高质量发展具体实践中。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